▲陈道明做客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习武之人常说:功夫之中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演员也一样。
他见过自己。从艺40多年,出演60多部作品,塑造的角色入木三分、深入人心,他是网友心中片酬最高、最难请的演员,却说从未爱上过表演,演员只是一份职业。
他见过天地。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金鹰奖、飞天奖……诸多头衔和荣誉加身,可当主持人介绍他时,他却说“别挂那么多,就是演员”。
他就是“演艺圈清流”、文艺界“正能量”陈道明。近日,陈道明做客人民网“文艺星开讲”,讲述他的演员之路。初见陈道明,他那儒雅的笑容和运动范儿装扮,瞬间消除了周围人的距离感。访谈中,他不端着、也不拘着,时而严肃较真儿,时而风趣幽默,尽显真心、真意、真情。旁观者迷,当局者清。这一次,我们看他“演自己”。
评价自己“三七开” 演员工夫在戏外
访谈开始前,主持人打趣问陈道明今天演什么。陈道明说:“当然是我自己了,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像他曾说,采访就像扎针抽血,找准了脉就能抽出血。他就这么把自己摆出来,等着别人来“扎针”。
1984年,未及而立的陈道明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末代皇帝》。凭借对青年溥仪的精彩演绎,陈道明一举拿下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和飞天奖优秀男主角,一炮而红。
▲访谈现场。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1990年,《围城》开播。陈道明几乎“神还原”了钱锺书笔下的方鸿渐,不仅再次获得飞天奖优秀男主角,还赢得了钱锺书、杨绛夫妇的认可。
2002年,凭借《康熙王朝》中的出色表演,陈道明获得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他在正大光明殿前怒斥群臣的那场戏,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他是《少年包青天》中的八贤王、《黑洞》中的聂明宇、《中国式离婚》中的宋建平,也是《我的1919》和《建党伟业》中的顾维钧、《归来》中的陆焉识。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以及光鲜的荣誉,足以让陈道明躺在功劳簿上卖资历、吃老本儿,可他偏不。
“此言差矣!”访谈一开场,他就纠正了主持人“每一个角色都很棒”的说法。谈及自己参演的60多部作品,他给自己“三七开”:“七是失败,三还算可以。三里面再‘三七开’,七是马马虎虎,剩下的三还算是个作品。”“出师不利”的主持人只得换个思路,问他什么时候爱上的表演。陈道明又说:“我没爱上过。我也从没说过‘表演是血液中的一部分’这种话。”
▲访谈现场。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陈道明坦言,当年进天津人艺只当那是一份可以领工资的工作,并不是因为喜欢。可即便是匪兵甲、特务乙这种连台词都没有的角色,他依然会认真演。“要是喜欢,我肯定也急。”陈道明的坦诚和洒脱,引来现场观众的欢笑和赞许。
虽然从未爱上过演戏,但陈道明对什么是好演员,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陆游逝世前一年,在传授儿子写诗经验时曾写下:“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在陈道明看来,演员也一样,好演员要看“戏外功”。“有些演员选剧本陷入误区,是因为对作品理解不够。原因有很多,生活阅历不够、知识储备不够、阅读不够、悟性不够——这都是一个好演员必备的‘戏外功’。”陈道明说。
敬畏职业存初心 临场发挥更有戏
陈道明一向快人快语,尤其不喜欢给自己的话“化妆”:他始终认为,既然干这一行,就要对观众负责。
竭尽全力,是对观众负责。
出演《末代皇帝》,陈道明历时4年钻研剧本、打磨演技;为了演好方鸿渐,他苦练“上海普通话”,两个月减重25斤;拍《楚汉传奇》,他在片场一直站着,只为随时进入状态;打完点滴依旧高烧不退,他坚持让工作人员搀他上台,亲自给来看《喜剧的忧伤》的观众“回戏”。
▲访谈现场。人民网 袁悦 摄
重视剧本,是对观众负责。
当下,很多投资人和制作公司对宣传的重视远大过对原创剧本的重视。在陈道明看来,不重视剧本、不尊重编剧,一门心思琢磨怎么宣传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更让他感到不解的是,一些编剧本身就有问题:“编剧的初心是生活。没有生活,你怎么写剧本?”
严于律己,是对观众负责。
陈道明回忆,自己以及老一辈电影演员接到戏,往往先要体验生活3-5个月,可现在有些演员前脚迈出上个剧组,后脚就奔下一个去了。“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靠演员自觉,演员要有更高尚的职业精神,尊重行业的基本规律,吃完一碗饭再吃下一碗。”陈道明说。
▲访谈现场。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修改剧本、“擅自加戏”,也是对观众负责。
《康熙王朝》中撤三藩那场戏,索额图正劝说起劲儿,康熙一碗茶水就泼到了索额图脸上。从演出效果看,“泼水”是加分戏,可剧本中并没有这样的设定,完全是陈道明临场发挥。那场戏拍完,他赶紧向索额图的扮演者道歉:“当时感觉自己就是康熙了。”
不爱表演,却成为观众心中的演技担当;不慕名利,却屡次揽获业内大奖。如此“拧巴”的陈道明,实力诠释:水到自然渠成。
士气可鼓不可泄 轻松随缘是真谛
2018年年底,陈道明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尽力而为”是他赋予自己的使命。
▲访谈现场。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居世界首位。这样的成绩在陈道明看来,“还很不够”。他谈到,中国14亿人,有观影条件的起码8亿人以上。电影市场潜力依然巨大,影片质量也亟待提高。“一年到头,能让观众心甘情愿掏钱走进电影院的电影就那么几部,真正赚钱的也就那么几部。”陈道明说。
说起电影质量不高,不少人会归因于没有好演员。陈道明却认为:“其实,现在好演员特别多,想好好演戏的演员特别多,他们只是没有机会。要继续打磨自己、提高自己,将来一定有他们的舞台。”
谈及电影行业发展,陈道明说的最多的是信心,圈儿里人自己要有信心,行业也需要外力给信心,这样才能引发行业在文化和制作上的自觉。“士气可鼓不可泄。”陈道明说,“少一些投机取巧的短平快,多一些结结实实的真东西,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
▲访谈现场。人民网 袁悦 摄
谈自己、说演员、聊行业,原定40分钟的访谈不觉间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临近访谈结束,陈道明依然非常耐心地回答网友的提问。他不回避、也不装,让大家看到了戏外淡泊如水、幽默智慧的陈道明。
不拍戏的时候,他喜欢读书、写毛笔字,偶尔也会“上上网”“发发呆”。生活中,他崇尚简约,“吃饭不好味,一顿饭不超过10分钟”。他说,除了演戏,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饿了想吃,困了想睡,累了想躺着”。
对于评价“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他微微一笑,说自己“只是不喜欢掺和事儿,不是清高”。他为当下的年轻人送去寄语:“他们最大的特质是热情,他们最需要的是信心。我希望他们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生活有信心,更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
▲访谈现场。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观众和网友最想知道的,还是他什么时候复工演戏。“观众不需要或者不想看到我,我就不出来了”——这样的回答显然无法让现场观众满意,当主持人补充“观众并没有”的时候,大家熟悉的“明式快语”又来了!
“你怎么知道?你一个人也代表不了亿万观众呀!当我觉得差不多了,那就差不多了。努力,有时候是一个褒义词,但过于努力会让人变形。就比如一扇门,轻轻推开会很优雅,推不开还硬推,形体、心理都会变形。随缘吧,轻松一点执行自己的人生。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所在,演员也一样。”陈道明说。
作者:黄维 丁涛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