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电影史上,黑泽明堪称传奇。斯皮尔伯格说:“黑泽明是我的启蒙恩师,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科波拉说:“如果能和黑泽明一起拍电影,我宁愿当一个助理。”认为“只有黑泽明能够改编《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在黑泽明逝世后打消了将这本书拍成电影的想法。
上海书展期间举办的“那些年,我们钟情的日影往事——《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日本青春电影物语》分享会”上,同为北京电影学院校友的三位电影学者张愉、苗杰、周天一与读者分享了关于黑泽明和日本青春片不得不说的故事。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一书来源于早稻田大学电影大师课程,由12位教授与业界学者深度解读电影大师黑泽明的影像世界。本书由张愉导师、早稻田大学教授岩本宪儿与武田洁前后两任日本影像学会会长执笔,囊括了《罗生门》的音乐、《七武士》的常民构造、《野良犬》的都市影像、《白痴》的狂欢化、《续姿三四郎》的幽鬼的肖像、《乱》中的能与狂言、《梦》中的梵高、《八月狂想曲》中的生与死……
有了这十二部“黑泽明”解读带来的广阔视野,读者便可以理解,缘何日本媒体评价曾这样评价:“在黑泽明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黑泽明、索尼和本田。”
本书翻译之一苗杰分析黑泽明电影的配乐技巧时说,黑泽明尝试在重点突出的伤感场景里采用轻松带有反差效果的音乐,“他一贯主张电影音乐与画面不应只是相加,而必须是相乘的关系,也许他向来偏爱的对位法即可对此作出说明。《罗生门》电影音乐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论画面内外,不存在现实声音的客观音乐,只让主观音乐作为电影音乐存在。”
黑泽明在影武者片场&《影武者》&张艺谋导演作品《影》
1910年,黑泽明出生在日本东京一个武士家庭,从小家教很严,父亲不但让他学剑道,还让他学书法,而他却对绘画非常感兴趣,同时也鼓励孩子们看电影。黑泽明最早的观影体验是在幼儿园时期观看的喜剧电影《怪盗吉格玛》。黑泽明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是伴随着无声电影的成熟期而成长的。这里所说的成熟期是指伴随着欧美电影制作数量的增加,无声电影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题材,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视觉表现力的也进一步深化。
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映画的前身)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在山本嘉次郎的培养下,黑泽明很快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剪辑、配音导演等工作。1936年,黑泽明完成了自己编剧的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经山本嘉次郎推荐,发表于《电影评论》。随后,又相继创作了多部剧本。 当时信息局悬奖征集电影剧本,黑泽明拿《寂静》和《雪》两个剧本去应征,前者得了二等奖,奖金三百元,后者获一等奖,奖金两千元,当时黑泽明的月薪是四十八元。
《黑泽明之十二人狂想曲》
[日] 岩本宪儿 主编
张愉 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张愉看来,黑泽明的《生之欲》《红胡子》等都蕴含着很强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色彩,这种对于生命的热情跨越国境打动观众心房;电影中具有明确的故事主题和善与恶的对立,使得观众比较容易理解。
《日本青春电影物语》联合作者周天一谈到,日本青春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为世界观众所熟知,实际上也缘于时代背景的造就。纯真的韶华、海边的漫步、夕阳下的奔跑,乃至冲突与流血——我们所熟悉的那些青春影像,充斥的是青涩的回忆、鲁莽的冲动、简单的情愫。
《日本青春电影物语》
张愉 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青春”作为一种概念化的表达,它代表着爱、生命力与成长。书中探究了日本青春电影的源起、发展与成熟的过程,通过对于日本青春电影的演变历史和日本社会环境的分析,尝试勾勒出日本青春电影与每一代青年真实生活状态之间的动态关系。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