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和妻子芭芭拉结婚73载、生育六个孩子,外界一直将他们视为夫妻恩爱的典范,白头到老、至死不渝。不过一本美国近日出版的新书却披露,老布什曾经对年轻女助手一见钟情,把她安插在不同职位陪伴左右。据《每日邮报》报道,两人的婚外情持续了超过12年,芭芭拉因此严重抑郁,甚至一度萌生自杀的念头。
“我觉得糟透了,因为我真的不够勇敢。”芭芭拉在书中倾诉,“但这也是我决定继续过下去的原因,我没有勇气再尝试和另一个人重新开始了。”
芭芭拉的家族中祖辈出过总统,丈夫是总统,儿子也是总统,在美国历史中她的经历独一无二,被视为贤妻良母的佳话。但由作家苏珊·佩奇所写的新书《一族之母︰芭芭拉·布什与美国王朝》却揭露了这一切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芭芭拉与老布什的邂逅非常浪漫,16岁的一场舞会上,芭芭拉身穿色彩迷人的晚礼服,她魅力的微笑吸引了17岁的乔治·布什。一年后,乔治·布什入伍出征前,他们宣布订婚。二战战场上,老布什把自己驾驶的三架海军轰炸机命名为芭芭拉1号、2号和3号。1945年,两人趁老布什调回美国的假期,迅速结婚。
为了丈夫的事业,芭芭拉任劳任怨,处处维护丈夫的形象,陪伴老布什走过17座城市,搬过29次家。在结婚47周年的宴会上,芭芭拉曾自豪地说:“乔治是我一生中惟一亲吻过的男人。”
但对老布什来说,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书中提到,1973年,老布什对一头金发、身材娇小的杰妮芙·菲茨杰拉德一见钟情。与杰妮芙在马里兰州共住一栋海滨别墅的女邻居回忆,老布什当时每天至少要往这里打一个电话:“她咯咯娇笑又喁喁细语,明显就是很私人的对话。”他甚至懒得起个假名来遮掩。
一位核心幕僚透露,在第一次和杰妮芙见面时,老布什就被迷住了。她不是一位引人注目的美女,但对乔治异常热情专注。“偷偷摸摸的地下情持续了十几年,他周围的人都觉得莫名其妙,而且谁劝都不听。”
芭芭拉承认,她在1970年代曾陷入严重抑郁,由于痛苦、孤独而不堪重负,她甚至考虑过自杀,却一直对家人朋友隐瞒她不快乐的真正原因。与芭芭拉相熟的人都怀疑,老布什搭上年轻女助手正是肇因。
但奇怪的是,老布什一边和女助理打得火热,一边对芭芭拉也不愿放手。每天晚上,芭芭拉绝望哭诉的时候,乔治都会抱着他的妻子,似乎也在努力理解她的感受,但另一边,却不允许她去心理医生那里获得专业的帮助。
“我几乎好奇,他为什么还不离开我。”芭芭拉对作者承认,她可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隐藏自己深深的绝望。她将过错归咎于自己,“随着更年期的开始,荷尔蒙失调可能让我情绪激动。”
老布什当时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也加剧了两人的隔阂。他不告诉芭芭拉自己在做什么,芭芭拉在2018年回忆时内疚地说,“我不能保守秘密。”
她的孩子们也在当时开始了职业生涯或离家寄宿于学校,家里整天空空荡荡。
老布什在这时开始闹得沸沸扬扬的绯闻,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白宫记者曾撰写一篇题为《布什力量》的报道,调侃当时杰妮芙对布什的影响,几乎是“不受控制的”。
杰妮芙比芭芭拉年轻七岁,书中透露老布什1974年被派到中国任职时,还聘请了她当助手。有传闻芭芭拉知道后一气之下离开,与国务卿基辛格一起回美国,这是夫妇两人在婚后第一次没有一起过圣诞节,也是两人婚后第一次分开这么久。
这段时间被描述为夫妇两人的“危机时刻”,最后是老布什的母亲飞到了中国,作中间人劝和。1975年1月,芭芭拉回到了布什身边。
芭芭拉在美国民间的人气,对布什的政治生涯有很大帮助。因此,很多老布什身边的幕僚都规劝他不要玩火自焚。
1980年老布什获提名参选副总统时,他的竞选经理和挚友巴克(Jim Baker)向他下最后通牒,政治生命抑或地下情人,老布什只能选一样。他考虑了一天,最后决定将杰妮芙调离德州,改派她到纽约出任筹款职位;但他当选副总统后,又将她带到华盛顿,让她坐在他的办公室外。
有关杰妮芙与老布什的绯闻后来也始终不绝于耳,一名华盛顿说客在1992年的传记中,记述了一场发生在1984年的传闻:“一名美国大使抱怨道,自己被要求在老布什正式访问日内瓦期间,为菲茨杰拉德与老布什安排入住同一间私人小屋……这两个人显然有暧昧。”
新书揭露,老布什一直都不愿意让菲茨杰拉德离开自己身边,他1988年竞选总统时,她仍在他的参议员办公室工作,直至他当上总统后,才同意将她调离。
但两人一直不肯承认。老布什曾向历史学家米查姆(Jon Meacham)表示︰“我跟她有一段时间十分亲近,也喜欢她。我知道她不容易,其他人都不喜欢她。”当被问到他们是否有私情,老布什只说了一个字,no。
杰妮芙很早就离了婚,目前在佛罗里达州养老。她强调自己与老布什的关系清清白白,“这事没发生过,我对整个布什家族只有最深的敬意和仰慕。”
而芭芭拉,一直到死都在维护丈夫的形象。在她去世前不久,还在杂志上撰文写道:“我老了,但我仍然爱着那个男人,正如我72年前嫁给他一样。”
翻译:吴钰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