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庆了。眼看年夜饭即将来临,关于到底腊肉能不能吃的辩论,也在厨房点燃了“战争”。
吃腊肉曾经是许多人春节最幸福的回忆。过年的习俗,回溯到殷商时代岁末年初的祭祖,就是“腊祭”。有作家考证,“腊”最早其实就是“猎”的意思。老祖宗岁末才有闲暇,把猎取的野兽祭天祭祖,然后盐渍风干留着享用,这是“腊肉”的由来。腊肉祭祖后,上桌作为团圆饭的“硬菜”,也是对过去一年辛劳的慰勉。
但现代不少人认为,腊肉香肠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了太多的食盐、各种烟熏火烤,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微生物、苯并芘等,样样都是“癌症”杀手。
家里老人一到冬季就想念腊肉的烟熏味。火腿、腊肉、板鸭、风干肉等一到冬天,就颇受欢迎。但很多年轻人都将腊肉赶出了厨房,两派观点也是纷争不断。
过年还能吃腊肉吗?有专家表示,抛开食用频次、食用剂量谈风险,将腊肉简单等同于致癌物并不科学。作为“乡愁”美食,腊肉在年节时偶尔食用,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专家建议成年人“解馋”,可以每次食用不超过150克,老年人则尽量少食腌腊制品,一周内食用最好不要超过3次,不要连续食用。
而吃的方式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吃腊肉之前先用热水煮一下,将水倒掉之后再烹饪,这样可以减少亚硝酸盐和盐分对健康的影响。或者吃腊肉的时候注意搭配着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对亚硝酸盐有解毒功效。
除了吃不吃腊肉之外,春节在传统中还有很多禁忌,也要注意。
比如农历二十五以后,人们就要注意言行,不能打骂孩子,或是说不吉利的话。过年之前,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过年大扫除的习俗,从宋朝《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民俗中流传,一定要把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才会财源滚滚。
除夕当晚
全家都要通宵守岁。关于守岁有很多说法,守岁被称为“守长寿夜”,有人相信子女守岁越晚,越能替父母延年益寿。也有人认为守岁是出于谐音,守岁不困,来年才能不穷困。
大年初一
如果没有打扫,反而不能碰刀、拿扫把了。老一辈迷信这一天打扫会扫走新年的好运。所以一般来说,这天很多人都会选择走亲访友。这叫“行春”,人们可以到附近寺庙祈福,或者到亲友那里拜年、互相恭贺新春。不过大早起来,“行春”之前首先要“开正”,全家张灯结彩,供奉各种年节食品祭天祭祖。
正月初二
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女子从夫而居,这一天是难得可以带着丈夫和小孩一起回家的日子,俗称“迎婿日”,要带上各种伴手礼分送给家人邻里。这天中午最好还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正月初三
年初三,是俗称“老鼠娶亲”的日子。相传这一天晚上老鼠会出洞成婚,所以不能进行任何祈福祭祀活动,否则被破坏了,反而不吉利。这天要提早熄灯就寝,第二天晚起,以免打搅了老鼠的好事。也有说法,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和破坏。
另外年初三在一些地方也被叫作赤狗日。相传遇到赤狗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赤字还有赤贫的意思,所以中国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恐怕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正月初四
年初四是“接神日”。这一天午后才能准备祭祀,因为有“送神早,接神晚”的说法。春节到了这一天,也接近尾声。 全家在一起这一天,一般要聚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还要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所谓的“扔穷”。
正月初五
年初五,各行各业就可以准备“开市”了。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清嘉录》中引了一首竹枝词,描绘古代人初五迎财神的盛况:“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隔天晚上,就要早早提前准备了。
另外中国民俗中禁忌很多,相传在这一天都可破去,所以年初五也被称为“破五节”,很受重视。《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