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国家二级摄影师王世荣因病去世。
很多人对他的名字并不太熟悉。但如果拉出一张王世荣参与拍摄的动画清单,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大闹天宫》(1961年)、《人参娃娃》(1961年)、《九色鹿》(1981年)、《天书奇谭》(1983年)、《舒克和贝塔》(1989年)……
这些动画片,都有一个令人骄傲的名字——中国学派美术片。
至今回看《小蝌蚪找妈妈》,仍然会对片中素雅抒情的水墨画面叹为观止:淡淡晕染开的水草、荷叶仿佛真的在水中浮动,小蝌蚪们倏忽而至,又一下游开去了,简洁勾勒的身形俏皮灵动。
富有浓郁中国水墨画特色的画风,源自美术师徐景达的一句提议:“齐白石的画可以印在脸盆上,看上去很逼真,能不能把它做成动画?”于是,从齐白石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出发,经过反复实验,时长15分钟的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美术界名家纷纷助阵,为中国学派美术片打开了一个“黄金时代”:
剪纸片《等明天》和木偶片《长发妹》的美术设计是黄永玉;
水墨动画又一力作《牧笛》的背后是李可染以14幅水墨山水画打基调,方济众以长安画派绘就背景;
而程十发先为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长片《孔雀公主》做造型设计,再替水墨动画《鹿铃》挥毫泼墨;
漫画家韩羽为《三个和尚》设定迥异造型;
漫画家詹同替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操刀上阵;
还有书画家张仃成就了工笔美术片《哪吒闹海》……
可以说,当时有多少种美术样式就有多少种动画片类型。那时候,名家甘当幕后英雄,一部动画片,哪怕仅仅十分钟,也会举全国之力倾心创作。
不仅有美术大家丰富动画片创作,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那时中国学派的兴盛充实底气。
《九色鹿》是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采用了敦煌壁画的形式。1980年,创作团队沿着丝绸之路从东到西,求取艺术创作的“真经”。在敦煌的千佛洞里,五个主创人员呆了23天,对着丰富绚丽的壁画临摹了五大本速写,只为完成影片中所有的设计。
最终《九色鹿》成片只有24分钟,创作者们却画了近两万张动画,仅背景就画了200多张。在音乐上,《九色鹿》也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和民乐来配乐。
难怪有网友评价:“当年的小朋友看一部动画片,也是满满的传统艺术启蒙。”
而《大闹天宫》则撷取了京剧的精粹。50多年前,作为动画片《大闹天宫》原画组长的严定宪,边在京剧院“偷师”,边受命“改造”漫画家张光宇设计的孙悟空造型。京剧名角“南猴王”郑法详告诉他,孙悟空不是武将,是只猢狲。为找到猢狲的感觉,严定宪在书桌上安了面镜子,每天对镜挤眉弄眼,好一番揣摩。
整整两年,“齐天大圣”在动画底稿上活了。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神采奕奕,勇猛矫健。而严定宪则谦称,没有张光宇的造型设计,那鸡心面孔、鹅黄上衣、豹皮短裙、红裤黑靴子的经典美猴王形象就不会深入人心。
《齐天大圣》中孙悟空的造型经历多次易稿
半个世纪前的经典动画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却拍不出《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九色鹿》这样的作品了呢?
业内人士认为,当年的创作模式无可复制是主因,但市场虚浮如斯,原因怎会这般简单?
不止一人提及,人才、剧本、美育之困全都成为中国学派美术片重返巅峰的拦路虎。出品人钱建平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人才的渴望;导演姚光华认为这是动画教育的源头出现了问题。
沈如东更是直接指出:“以往美影厂的生力军无论是否主攻动画专业,大都来自国内各美术院校,有着全面的综合素养、扎实的美术功底与极佳的艺术感觉。”在他看来,有大师为创作引路的年代固然值得留恋,但要符合市场规律、要注重未来发展,动画创作的主力队伍还当在年轻人中扶植。“可惜的是,这些年动画专业在高教系统已呈‘多而无序’的状态。”据他所知,上世纪末,全国设有动画专业的院校不足70所,但这个数字到2005年时突破了400所,现在已激增到千家。“千所院校中有的根本不具动画师资,有的一个专业招收千名学生。”
沈如东是《葫芦兄弟》的首席动作设计,在他心里动画导演应该属于稀缺人才,美术设计同样值得稀罕。“合格的动画人才需要天赋、修养、眼光,可能最后才是技术,但现在大规模的软件操作培养,把学生对美的领悟、对电影的体会全都消磨殆尽。”
作者:王彦 钱好
编辑制作:钱好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