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际戈谢病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戈谢病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代谢性染色体代谢性疾病,又称葡萄糖神经酰胺贮积病,是溶酶体沉积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葡糖脑苷脂是一种可溶性的糖脂类物质,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由于葡糖脑苷脂酶的缺乏而引起葡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而发病,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在世界范围内,戈谢病发病率约为1/40000至1/60000,是目前神经遗传代谢病中九个可治性疾病之一。
我国在1948年首次报道该疾病。1991年,酶取代治疗变成对戈谢病第一有效治疗方法,治疗由根据研究提供的改性型葡糖脑苷脂酶组成。治疗只需在门诊部进行,每隔两周治疗一次,每次花1-2小时。酶取代疗法能停止和经常逆转戈谢病的症状,让患者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
戈谢病的发生,主要由于编码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致病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目前发现位于染色体1q21的GBA基因点突变,导致机体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缺乏,造成其底物葡萄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肺,甚至脑的巨噬细胞溶酶体中贮积,形成典型的贮积细胞即 “戈谢细胞”,导致受累组织器官出现病变。
由于葡糖脑苷脂酶缺乏的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会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人,甚至倒退;
★肝脾进行性肿大,尤以脾大更明显,出现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
★骨和关节受累,可见病理性骨折;
★皮肤表现为鱼鳞样皮肤改变,暴露部位皮肤可见棕黄色斑;
★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出现意识改变、语言障碍、行走困难、惊厥发作等;
★肺部受累有咳嗽、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
★眼部受累表现眼球运动失调、水平注视困难、斜视等。
根据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临床可分为3型:
I型 (慢性型)最为常见,约占95%,
II型 (急性神经型)仅占1%,
III型 (亚急性神经型)占 2%~3%。
其中I型任何年龄均可起病,常因脾大就医,贫血以及严重的肝脾肿大更多见于年幼患儿,骨骼损害更多见于年长儿,晚期可有骨痛甚至病理性骨折。II型多在1岁以内发病,肝脾肿大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突出,发病越早病情进展越快,往往死于2岁前。III型起病较II型缓慢,除内脏受累外,可伴轻、中度神经系统表现。II/III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水平凝视麻痹以及眼球运动障碍,双侧固定性斜视。
由于戈谢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对于疑似戈谢病病例,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才能确诊。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有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查、壳三糖酶活性检查和基因检测。
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检测是戈谢病诊断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骨髓细胞学检查通过寻找 “戈谢细胞”,可为戈谢病诊断提供线索,但并不可靠,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壳三糖酶活性检测可用于戈谢病辅助诊断,同时也是患者在接受酶替代疗法后变化最大的一个标志物,用于临床监测疾病进展和酶替代治疗的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基因检测对于戈谢病确诊及分型、指导治疗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不过,戈谢病由不治之症成为了可以治疗的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酶替代治疗及底物减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新兴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分子伴侣治疗等正处于研究阶段,将为更多戈谢病患者带来希望。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
1.脾切除。适用于巨脾,伴脾功能亢进者,年龄在 4~5岁或 5岁以上,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对于Ⅰ型和Ⅲ型部分患者建议脾切除术。
2.酶替代治疗。Ceredase基因重组的β-葡糖脑苷脂酶制剂,对于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有显著效果。主要用于戈谢病Ⅰ型治疗。Ⅲ型患者不是酶替代疗法的适应证。静脉输入从胎盘中提炼的葡萄糖脑酯酶可以改善Ⅰ型病人的临床症状,现较通用的方法是每次静脉输入超过1-2小时,每两周一次 (剂量因人而异,最初的剂量为每次60u/kg)。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1年批准上市了由胎盘中提取的葡萄糖脑苷脂酶,后于1994年又批准了以基因重组方法研制的葡萄糖脑苷脂酶 (注射用伊米苷),用于戈谢病的ERT治疗。临床实践显示:伊米苷酶可明显改善Ⅰ型戈谢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为Ⅰ型戈谢病治疗的标准方法,治疗越早,疗效越好。伊米苷酶是截至2015年5月国内唯一可获得的戈谢病特异性治疗药物。
3.基因治疗。应用造血祖细胞,成肌细胞移植,将GBA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并通过其增生特性在体内获得大量含有GBA基因的细胞,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β-葡糖脑苷脂酶,起到持久治疗作用。
4.对症治疗。包括支持、营养、输血等。对Ⅱ型患者还需止痛、解痉等。戈谢病作为为数不多的可以治疗的遗传代谢病,了解戈谢病的相关症状,早诊早治,对于延缓该病的发病进展,减少患者残疾、死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国家卫健委罕见病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王艺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