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肺癌就直接送手术室切一刀吗?手术对器官最小程度的损伤才是肺癌微创治疗的目标。这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所坚持的理念。13日,记者从复旦肿瘤医院获悉,围绕这一理念,陈海泉带领团队在复旦肿瘤建成了肺癌微创诊治体系,已累计有13篇次论文的原创性成果被纳入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同时肺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10%以上,真正使“上海标准”成为了令人心服口服的国际指南。
随着临床上肺癌腔镜技术逐渐普及,一味追求腔镜“打洞数量少”曾在业界甚嚣尘上。而在陈海泉教授看来,如何评判手术效果应以患者的实际疗效为准,不能为了手术而手术,更不应走入“炫技”的误区。
禹阿姨今年已经64岁,这是她第三次来到复旦肿瘤预备接受肺癌微创手术。四年前,禹阿姨被诊断为“双肺多发结节”。按照传统的手术疗法,医生会切除禹阿姨大面积的肺部组织,但这样一来,生活质量必然大大下降。“过多切除组织会对脏器造成不可视的损伤。”陈海泉说,在手术中医生应考虑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合适的切口,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肺功能和淋巴结,使患者既获得最佳疗效,同时损伤最小。
这样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需要以一整套诊断、治疗体系为基础。目前,团队已建立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诊疗规范,对传统术前检查进行“瘦身”和“改良”,并于2012年起应用于全国2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
同时,深耕治疗方式优化、推进个体化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浸润前肺腺癌患者手术方式,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指导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决定手术的方式及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并首次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并划定早期肺腺癌行亚肺叶切除的精确指征。这样一来,如果术中病理诊断结果为早期肺癌,外科医师无需切除肺叶就能达到治疗效果;但对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则需做标准的肺叶切除加上淋巴结清扫。“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对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有针对性地进行切除范围划定,实现了微创手术的个体化精准治疗。”陈海泉说。
就这样,禹阿姨成为了肿瘤医院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获益者之一。2017年,在誉为外科学圣经的《外科学年鉴》上,陈海泉首次将这一理念定义为“全面微创治疗3.0时代”,一经提出即引起国际肺癌学界的极大反响。同年,研究成果收入ESMO肺癌诊治指南,并把这种用术中病理指导手术方式的理念和“上海标准”用于全球肺癌临床工作实践。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已建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诊疗体系、胸外科全面微创手术3.0等。据悉,自2008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进入学科发展的“快车道”,如今,肿瘤医院胸外科每年肺癌手术量达到两千例,年门诊量超过五万人次,辐射圈从华东六省一市逐渐扩展至华中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肿瘤医院胸外科多年来药占比低于20%,是市属医院中最低的一家医院。
作者:金婉霞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