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已经开学,朋友圈里的妈妈族们焦虑起来了。有的妈妈因为娃开始上托班,这几天已进入失眠模式;也有的妈妈担心孩子离不开自己,满脑子想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哭、老师哄不了的情形。
看来,分离对母子双方都是痛苦的。妈妈想让孩子独立,又担心孩子不能独立,妈妈以焦虑来表达;孩子则希望持久地和父母在一起,但终究要分离,孩子则靠哭喊来直接表达内在的恐惧与不安。
随着入学季的到来,幼儿园门口、小学门口,总会上演很多难舍难分的离别戏码。幼儿园门口会有孩子哭得一塌糊涂,不愿入园,妈妈看到孩子进去后,转头自己眼泪掉了下来。
外地的孩子,来上海和打工的父母度过一个短暂的暑假后,又要和父母说再见了。有的回去要半年才能再见到父母,平时只能和爷爷奶奶相伴,独自应对学业压力。这种分离是痛苦的、焦虑的、持久的。如果缺少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对孩子而言则是非常煎熬的。
与父母分离,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个难以处理的情感问题。持久的分离、持久的害怕分离,会很容易引起一些孩子的分离性焦虑障碍。门诊咨询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因害怕与家人分离,而很长时间不去上学的案例。还有的孩子,一上学,身体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到医院看消化科、骨科、心脏内科等,各个科室转了一遍,检查下来却没有发现问题。这些功能性的躯体不适和拒绝上学的行为表现,也许是孩子对分离的担心以及其与父母分离后焦虑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离性焦虑是孩子必经的心理过程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心理过程。在幼儿时期,孩子与父母或被抚养人分离时会出现哭闹、发脾气或者黏人都是在分离时的正常生理反应。尤其6个月到两岁半年龄段的孩子,特别黏妈妈,妈妈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性焦虑。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认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分离性焦虑减轻,孩子应该可以逐渐接受分离。如3岁的孩子已经能理解父母离去的原因,也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安全的依恋关系逐渐形成,这样分离焦虑便降低了。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到一定年龄,让其逐渐分离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为了让其心理逐渐独立、自己当家作主,寻求同伴的合作关系。这时孩子们会以母亲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世界,母亲不在时会出现焦虑,母亲在时会表达不安、寻求安慰。
分离性焦虑也有破坏性,持久地焦虑、恐惧最亲密人不在身边,对孩子也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父母或亲密抚养人要对其情绪及时觉察,对其表现出的担心、不安情绪要理解和积极回应,给予其心理安慰,鼓励孩子能面对困难,逐渐适应陌生环境,跨越分离性焦虑。父母也要降低自身焦虑水平,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相信他应该 “有能力或者会逐渐学会这种能力”去应对分离后的生活,相信孩子在家人或老师的帮助下,能逐渐探索和适应新的没有亲密抚养人在身边的生活。当然,孩子在早年的抚养过程中,建立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和拥有亲密的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如家庭环境发生变化,为了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建议经常更换抚养人。否则,孩子容易在与母亲或被依恋人分离时更容易出现明显的焦虑、恐惧情绪。
例如,英英这个小朋友,开学上大班的她就是不想去。了解下来发现,她父母在假期离婚了,英英原先住在奶奶家、由奶奶接送,奶奶也最心疼自己。现在变成了住在外婆家、由外婆接送,孩子表现出明显焦虑,担心再也看不到奶奶了,干脆就每天守着奶奶,不去幼儿园了。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非常重要,英英的分离性焦虑则与家庭有关。
正确应对分离性焦虑障碍
我们建议,父母或被依恋人要保持信心,情绪淡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你有经验、有能力帮他处理这个困难,也要向孩子表达:父母在小时候也遇到过或看到过同龄人出现这个困难。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当儿童与父母或抚养人分离时,出现的过度焦虑情绪反应,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它不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是儿童期某些个体经历的一个比较轻的情绪障碍,但诊断此类心理疾患,则此种情绪反应要经常出现,达到一个月以上,当情绪症状影响了儿童日常学习和生活方可诊断。它以儿童与主要照育者分离时的极端痛苦为特征。
分离性焦虑症状常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如妈妈分离后,过分担心妈妈的安全或害怕妈妈一去不复返;在幼儿园总是哭泣,发脾气,担心多,或过分担心自己会出现危险,以致不愿与依恋对象离别;这些儿童非常害怕一个人呆着,不想上幼儿园或拒绝上学,甚至依恋对象如妈妈不在身边时不愿意上床睡觉,不肯去吃饭,必须妈妈回来陪着自己才能入睡和就餐;还有的孩子会反复出现做恶梦、夜惊等症状。
当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我们建议,父母或被依恋人要保持信心,情绪淡定,不要认为是个大的问题,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你有经验、有能力帮他处理这个困难,也要向孩子表达:父母在小时候也遇到过或看到过同龄人出现这个困难,介绍自己或他人成功的经验。入学前,建议先多去几次校园,增加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也是减少其焦虑的方法。
对于性格倔强、坚决不去幼儿园的孩子,建议采用相对温和、积极的方式来处理。毕竟分离对他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不是成人所能想象的。父母能够理解他的痛苦本身就是对他的心理支持,放学回家和孩子一起抱一抱,一起哭一哭,也是帮助他宣泄焦虑情绪、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在这基础上加强沟通效果会更好些。
父母可和孩子沟通不愿意去的原因,并帮孩子一起解决。如孩子担心分离,可和孩子约定每天定时接送,而父母此时一定要遵守约定,不要擅自答应,不要失约,否则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孩子焦虑明显时,也可向老师适当请假,给予适当地 “关照”。当孩子休息在家时,不要总提上学的事情,让孩子尽情放松。父母或被依恋人可陪孩子一起玩孩子喜欢的游戏活动,如玩乐高积木,看动画,吃爱吃的食物。通过陪伴和一起活动,缓解孩子焦虑的情绪,用快乐的事情对冲持久的焦虑,减少这种分离焦虑造成的恐惧性记忆,也易于让其汲足能量后,再次应对分离。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我们不建议采用强制入园或打骂等过激的方式强迫孩子上学。如果家长老师劝孩子入园了,老师也要加强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尝试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理解其离开妈妈后分离的痛苦,加强关心和心理照料。老师可适当帮其转移注意力,缓解其不良情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或家长也可在幼儿园中帮其物色勇敢入园的孩子榜样,鼓励其向榜样学习。部分孩子有特别喜爱的物品或父母与孩子的合影,建议让孩子把这些依恋物品带在身边,想念父母或特定依恋人时,通过看或触摸这些物品,缓解孩子内心离别恐惧情绪。
放学后,父母要准时回家,和孩子聊一聊,关心其在幼儿园或学校的生活,鼓励其当面表达在幼儿园思念父母之情。入学的新环境给孩子带来诸多不安和紧张,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其将满腹的紧张情绪宣泄出来。同时父母也要对孩子勇敢的表现、坚持上学的行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分离性焦虑障碍症状明显的孩子则需要找心理医生咨询,预约个体的心理辅导。部分孩子存在不安全母婴依恋或家庭关系发生变化,建议可尝试家庭心理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失眠、躯体症状显著持久的焦虑年长儿童,也可短期服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减少焦虑对躯体和精神的持久破坏。
无论分离性焦虑还是分离性焦虑障碍,父母或孩子的被依恋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经受心理考验,特别是焦虑带来的痛苦体验。但你要相信,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情况,家长或老师总会有更好的办法,孩子在克服一个困难,超越一个成长障碍后,其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心理不断强大,今后不再为分离而出现过度的焦虑。
作者:孙锦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李雪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