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右)和赵慧医生与眼外伤手术后西藏小伙子合影
赴藏短短七天,上海医疗队队员完成的任务可不少:对前期筛查出的209名眼部疾病藏民进行复筛并完善术前检查;在日喀则实施的33台免费白内障、眼外伤联合和复发性胬肉手术;为日喀则人民医院的眼科医生作了专业培训……7月7日-14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和日喀则市卫生计生委组织下,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专家和志愿者组成的17人医疗队赴日喀则市,开展上海市对口支援日喀则市“光明行”大型手术义诊活动,让更多藏族人民“重见光明”。
据了解,上海组团式援藏以来,两批医疗队共开展了临床医疗新技术231项,其中91项新技术已被本地医务人员完全掌握,即便援藏专家不在也能够独立开展。其他很多新技术目前采取当地医务人员在前台实际操作,援藏专家在幕后指导把关的方式,手把手带教,逐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前台”到“后台”的转变。
送医上门,让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医疗队抵达日喀则的第二天,为让更多失明藏民获益,医疗队队员、眼科专家、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主动要求去当地桑珠孜区五保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筛选”白内障患者。这里居住着72位藏族供养服务对象,最长者80岁,最小者19岁。通过筛查,有五位70至76岁的藏族老妈妈符合手术要求,经过上海专家的“妙手”,这五位老人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当老人看到身边熟悉的“声音”和久违的阳光时,激动不已,连连感谢上海医生。
一天,日喀则人民医院来了一位三天前务工时被钉子扎伤右眼球导致“失明”的20岁藏族小伙子。经赵慧医生检查发现,病情很严重,除角膜外伤外,还有巩膜裂伤和晶体混浊,B超显示玻璃体混浊,考虑有积血;如不做手术,眼球保不住,且一旦发生眼内炎,还会波及到对侧眼而导致双目失明;但仅作角膜缝合,也会让年轻小伙子丧失视力。最后赵培泉主任为其实施了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后行角巩膜裂伤缝合术。次日晨查房,检查发现患者右眼角膜清亮,视力已恢复至0.3,手术非常成功。赵培泉说,术后视力还将会提升。
▲赵培泉主任和他的团队在手术中
吸着氧完成问诊,上海医生收获多
上海医疗队在高海拔地区完成工作,挑战不小。萨迦县海拔4468米,是日喀则市最恶劣的县之一,医疗队员不少人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有的腹泻,有的出鼻血,有的头痛,有的心率加快,有的氧饱和度迅速下降……
“轻伤不下火线”,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他们边吸氧,边工作;更让医生焦急得是,原先预约的80名病人,当藏民们听说来了上海医生,纷纷前来问诊,长长的队伍绕着医院转了好几个弯,最多时达400多人。看着藏民们渴望的眼神,医疗队员顿感责任重大,顾不上吃午饭,立马开展工作。各项保障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队员们齐心协力,最终筛查260名,发现白内障74人次,完成了诊疗任务。
朱颖医生动情地说:如果说这一路的翻山越岭能给少许的藏胞们带来些许的光明和温暖,那么全体医疗队的队员更会感谢这山、这水、这群朴实的藏族同胞。在这里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丰富了人生的阅历,在给予的同时,我们得到更多的永远是收获。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技术团队
据上海肿瘤医院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挂职干部、院长助理、医务处主任龙子雯主任医师介绍,自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组部、国家卫计委对西藏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市卫计委高度重视组团援藏工作,先后已选派多批组团式援藏专家,对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使医院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内涵建设等全方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的重大工作目标,打造了组团式援藏工作的“上海模式”。
在上海医疗专家支持下,先后举办各类高层次学术论坛40个。期间,来自上海的约270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近300场次,培训各类医疗人员约5000余人次。
截止2017年底,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门诊人数20.05万人次,比2014年底(上海市组团医疗工作前)增加50.4%;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下降3.83天(10.98天);Ⅲ/Ⅳ高难度手术量占总量的22%以上,同比增加了三倍;抢救成功率提高至98.32%(提高了5.2个百分点),较大幅度减少了转院率,正逐步实现“中病不出市”的目标。
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对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变“输血”为“造血”,大力培养当地医疗技术人员,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技术团队有重要意义。
作者:记者陈青 通讯员孙国根
图片:孙国根 摄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