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去除了传染卷烟中的多种有害成分,甚至有“清肺毒”的效果,电子烟作为一种新型尼古丁传送系统,是近年国际控烟的重点领域,这已引起中国控烟人士的关注。今天是世界无烟日,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今晨发布两份控烟报告显示,申城公共场所新控烟条例施行一周年来,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减少,无烟氛围逐步形成。在另一份报告中,复旦团队专门聚焦电子烟问题,明确强调电子烟绝非推荐戒烟手段,别让它成为青少年“新宠” 。
2017年3月1日起,新版《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规定所有的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无烟。为分析一年以来该条例实施的效果,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选取控烟难度较大的公共场所,包括办公楼宇、宾馆、餐厅、酒吧、KTV、游艺厅、农贸市场七类室内公共场所(涵盖了包括城区和郊区)、交通枢纽(汽车站、火车站),分别在2017年2月控烟条例实施前,以及2018年3月条例实施一年后,采用现场观察和室内PM2.5浓度测定的方法,评估场所控烟实施效果。
调查结果发现,条例实施一年后,公共场所内吸烟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场所内吸烟现象有所减少,观察期间看到有人吸烟的比例从一年前的49.3%下降到30.0%,与此对应门口吸烟的情况从立法前的20.9%增加到38.6%,这提示人们的吸烟习惯正在改变。观察发现,场所的控烟工作力度也大幅提升,九成的场所张贴规范的禁烟标识并完全取消烟具的设置,所有的场所均未发现烟草广告。
新条例实施后,观察期间发现有人吸烟的比例下降最为明显的场所为娱乐场所,如游艺厅从实施前的57.9%下降到21.1%,餐厅从38.9%下降至16.7%,KTV从47.4%下降至21.1%。
“娱乐场所、餐厅本是吸烟‘重灾区’,控烟条例实施后,吸烟率下降尤其明显,但必须看到依然存在改善空间。”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主任郑频频教授还提到,他们此次特别将农贸市场列入调查点,因为这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场所,结果发现,农贸市场是所有场所中吸烟现象最普遍的一个场所,在以后的控烟执法中,应当重点关注。
郑频频教授称,从此次调查看,上海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减少,今后针对一些控烟难度大的重点场所,需研究开展分类、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执法力度。
此次调查,复旦团队还特别聚焦电子烟问题。“在电子烟日益流行的当下,医务人员对电子烟的了解和看法对于控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复旦控烟报告称。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与丁香园合作,以丁香园在线平台数据库中的临床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当前医生群体对电子烟的认知与态度。该调研回收全国样本1023份,男性有692人,女性331人,平均从医时间为11.28年。
结果显示,电子烟的使用已成为医疗场景中经常被提及的问题,64.3%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向医务人员询问过有关电子烟的问题,不过,有45%受访医务人员仅看到电子烟的好处,忽略了其健康风险。认同电子烟危害健康,电子烟可能具有成瘾性的受访医生均不足半数。
“虽然世卫组织并不认可将电子烟作为戒烟推荐产品,但调查中有66.8%的受访医务人员认可电子烟作为戒烟方法,说明医务人员对电子烟的认识有待提高。”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帆博士说,84.5%的医务人员表示没接受过电子烟的教育,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以互联网为主,而网络尤其是对电子烟的宣传上存在夸大信息和误区,医务人员作为控烟健康传播的重要群体,应帮助他们获取正确的知识,也要对互联网关于电子烟的误导信息加以监管。
记者了解到,上海目前实施的控烟条例并未明确纳入电子烟,专家也谈到,鉴于这是一种新流行,电子烟的长期安全性评价还需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不断发展提供支撑,但至少要对医务人员强调一个宏观观点:即无论是使用电子烟,还是吸入电子烟的烟雾,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健康危害,不存在安全的烟草制品。
世界卫生组织也已明确指出: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它更不是推荐的戒烟手段,必须加强管制,以杜绝对青少年和非吸烟者产生的危害。医学专家称,目前情况下戒烟的首选就是戒烟门诊的行为干预和戒烟药物的疗法以及戒烟热线的咨询服务。
值得欣慰的是,本次复旦调查中,虽然受访医务人员对电子烟的安全性持较宽容态度,但他们同样要求对电子烟进行严格监管,八成受访医务人员赞同在电子烟包装上标明对健康的潜在风险,近九成的受访医务人员表示赞同建立电子烟的安全性和质量标准,超过八成的受访医务人员认为应当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电子烟,有超过九成的医务人员认为法律应该设定购买电子烟的最低年龄。
作者:唐闻佳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