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上海赛艇公开赛首次迎来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赛艇队加入精英组的比赛,上海中学校队亮相青少年组表演赛也是头一回。这项致力于将赛艇运动推向大众化的赛事正不断扩大“朋友圈”,也让中国的学生运动员们有机会体验高水平的实战比赛。
在本届比赛中,剑桥大学大学赛艇队、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赛艇队两支高水平高校队,并未与14所中国高校赛艇队同组竞技,剑桥、牛津参加的是精英组比赛,与澳大利亚国家赛艇队,以及拥有部分中国国家队选手的上海、山东、江苏等国内强队一较高下。从男子八人艇4.2公里追逐赛的成绩来看,精英组冠军剑桥大学赛艇队领先本组亚军澳大利亚国家赛艇队12秒,而与高校组冠军西安交通大学队相比,差距竟达1分58秒。
剑桥大学赛艇队
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女子八人艇
近两分钟的距离,是赛艇运动在国内外发展存在差距的缩影。运动启蒙晚、人员流动性大、水域条件不足等诸多因素,是中国赛艇运动普及推广面临困难的原因。
同济大学是国内首家开设赛艇体育课的高校,学生们大多在大学才接受到赛艇的启蒙。“在上大学前,我从没有听说过赛艇这项运动。”来自山西太原的张唯琛说,他在社团招新时被一艘漂亮的赛艇深深吸引住了,从此开启了同济“530人”(赛艇队每天5点30分集合训练)的运动生涯。“在大多数同学看来,赛艇是一项很艰苦的运动。”张唯琛坦言,赛艇文化在校园内并不普及,同学们对其误解颇多,甚至搞不清与龙舟的区别,赛艇社团在招新时遭遇过不少困难。
与此同时,水域条件不足也是阻碍国内高校开展赛艇运动的障碍。北京大学的学生需要花费两小时的车程赶赴30公里外的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训练;西安交大市内两个校区距离该校赛艇队训练所在的灞河水上训练基地,距离也达15到20公里;中山大学赛艇队则要在天亮时分,赶在珠江涨潮之时下水训练。“艰苦”成为许多高校赛艇人的共同感受。
即便如此依然热爱赛艇的高校学生,也会随着升学或毕业告别校队。同济大学赛艇队教练周意男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外高校赛艇队实力相差悬殊的根源,“国内高校赛艇队成员大多从大学开始接触赛艇,从学会到划好,他们差不多就该毕业了,这样的循环让中国高校赛艇队很难达到一流水平。”
相比之下,牛津、剑桥赛艇队的成员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接触赛艇,这项运动早已成为当地较为普及的生活方式。据剑桥大学赛艇男队队长塞布·本泽克里介绍,英国青少年接触赛艇的方式很多,有人中学时在学校接受赛艇启蒙,有人则是在各俱乐部开始运动生涯。本泽克里说,剑桥大学赛艇队往往在招募新生的同时,在河岸边召开一场烧烤派对,让赛艇运动充分展示其作为生活方式的社交属性。
上海中学男子四人艇亮相苏州河
可喜的是,近年来上海有不少中学生被赛艇“种草”,并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今年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来自上海中学、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平和学校、包玉刚实验学校、万科双语学校等五所申城中学的赛艇队首次亮相苏州河,参加表演赛。从暑期发起“招募令”,到每所学校找到有赛艇经验的学生配成两条四人艇,只用了短短几周时间,他们就在苏州河上划得有模有样。
世外中学男子四人艇
他们与赛艇运动的结缘方式,和牛津剑桥的选手们颇有几番相似。上海中学赛艇队队员们告诉记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同学朋友“入坑”,利用周末一起到俱乐部下水练习;有的同学则是通过学校课程接触赛艇,上中九年级学生吴克泽曾就读于万科双语学校,赛艇是该校六年级的必修课;还有人受家庭影响爱上赛艇,世外中学的薛亚奇今年和在上中就读的姐姐双双参赛。
“上海赛艇在青少年普及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对于中国赛艇运动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新艇体育创始人王琦告诉记者,这次参赛的青少年队伍大多都在新艇俱乐部训练,单新艇一家就已吸引了600余名中小学生在训,近年来人数呈明显增多趋势。
一年一度的“上艇”将赛艇文化带入了申城的城市记忆,让相对小众的运动进入了大众视野;上海市民在日常生活里有了接触赛艇的机会,而非仅仅通过奥运会、亚运会认识这项运动。与欧美国家相比,赛艇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现在有了一个开端。
作者:吴姝 图片:陈龙 摄
编辑:谷苗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