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体育产业的春天来了吗?以体育为基础,融合相关产业资源,下一个“体育+”的新模式又是什么?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万亿元的目标,如何玩转这个万亿规模的赛道?11月29日,一场以《链接与融合,开辟5万亿“体育+”蓝海新路径》为主题的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多位来自“体育+”产业的企业家们从产业背景、发展现状、模式创新等角度分享他们的认知和实践。
体育产业和人均GDP的关系是与会者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这一经济指标的突破进一步夯实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民众会产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这是体育行业的温饱线;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人们开始关注马拉松、足球等户外运动;随着人均GDP破万,类似滑雪、赛艇等资本驱动型运动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北京黑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昉炜提到,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会促进体育产业的消费升级。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带来的财富增加是现代体育产业诞生的前提,今天的中国刚刚步入这个时代。”行知探索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曲向东十分看好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的未来,“未来一代人的时间,中国必然会爆发美国近一百年来集聚的消费能量。”曲向东认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是从体育爱好者自发的运动开始,继而诞生了专业运动员和专业赛事,有了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之后,职业运动员、职业赛事出现了。而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则截然相反,当前,我国正在从金牌竞技向全民体育过渡,市场也亟需完成以体育爱好者为核心的“反向修复”。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中国体育产业也经历了不同阶段。在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洛克公园创始人戴富祺看来,过去,体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和老年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几乎没人将其作为产业来讨论。“2014年到2020年间中国体育产业的春天来了。篮球馆、羽毛球馆、足球场在全国遍地开花,参与运动的人群也在增多。不仅只有中老年和青少年人参与锻炼,更多成年男性开始活跃于球场上,他们将打球视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 戴富祺认为,疫情之后,中国体育产业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飞盘、腰旗橄榄球、陆冲、露营、路亚钓鱼等小众运动火了起来,女性成了运动场上常见的人群,再加上抖音和小红书等流量曝光,体育实现了从锻炼方式到娱乐方式再到一种社交方式的转变。
“小众运动如今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它是一个信号,参与者在展现‘我是谁’的同时,也可以借此找到同类的伙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雅瑾表示,现在许多品牌都在使用DTC(Direct To Consumer)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一开始是产品,到后来是内容,最后是社交。“消费者首先认同产品的价值,其次通过播客、公众号等内容输出让消费者认同品牌的价值,最后用社交将品牌和消费者的情感价值联系起来。用户的时间和空间花在哪儿,那里就是最后的赢家。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有这样的规律,体育行业也是一样。”
“我们现在没办法预测未来哪一个小众运动会出圈,但每项小众运动都会有它的市场,仅瑜伽一项运动都可衍伸出不同的需求。”在王雅瑾看来,“这其中有很多机会,因为未来是属于细分市场的世界。”
作者:吴姝
编辑:谷苗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