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如何进一步满足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需求?《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体教融合,坚持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全面实施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在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方面,《规划》提出——
将积极服务学校体育改革,在师资、场地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为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奠定基础。
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实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定,促进青少年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指导,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防控知识和技能普及,鼓励青少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健全大众教练员培养体系,壮大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队伍。
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公益开放,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幼儿体育、亲子体育、户外体育发展,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
体育、教育及相关部门,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工作,满足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需求,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
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增加体育课课时,保证孩子们每天至少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进小学阶段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同时,不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完善运动意外伤害预防和保障机制,消除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后顾之忧。
保障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针对部分学校特别是中心城区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指导学校通过“上天入地”“立体扩容”等方式,充分用好现有场地空间。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加强社区运动场地建设,满足青少年体育锻炼需求。
积极开展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开展市级学生锦标赛、阳光体育大联赛、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周末营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
发挥社会专业力量作用。搭建青少年体育课程资源平台,引入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课程资源,并加强对机构、人员资质和课程内容等的监管。推进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体育组织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后备人才培养、赛事活动组织等。壮大青少年体育指导人员队伍,探索建立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员、运动防护师、运动指导师等培训及资格认证体系,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参与青少年体育活动指导和服务。
作者:谷苗 陈龙
编辑:陈海翔
责任编辑: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