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五年前,威尔士队的退步肉眼可见。这并不算意外。一来,上届欧洲杯是威尔士处子秀,全队上下被注入强心剂,而外界对“红龙”的了解亦不算透彻。二来,威尔士几位核心正值黄金年龄,贝尔、拉姆塞、乔·阿伦风华正茂,硬了脊梁的威尔士有了与强队一战的底气。
但毕竟是“足球小国”(自然威尔士并非国家,但此处也想不出用什么词来替代,姑且引号引之),威尔士的人才队伍不会始终保持饱满状态。五年斗转星移,贝尔从世界第一身价成了心心念念想打高尔夫的“退休前人员”,拉姆塞离开英伦也不再身背光环与宠爱,至于阿伦,更是早已泯然众人。屋漏偏逢连夜雨。主帅吉格斯因性丑闻失去指挥权,看守教练佩奇确实还少了几分胆色与权威,于是就有了此战上半时的威尔士,怎么打都别扭,若非瑞士前锋塞费罗维奇射门不精,怕是已被洞穿大门不止一次。
塞费罗维奇不擅射门,这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但他能坐稳主力中锋的位置,也是瑞士队在这个位置没有更好的人选,而这位波黑后裔在策应、跑动方面能力突出,让他顶在中间,能得分是“添头”,瑞士队靠的还是沙基里分配球权、恩博洛突击以及定位球攻击。
比赛的剧本直到恩博洛进球,都按着瑞士队的设想在进行。略显意外的,反倒是进球本身。恩博洛能在小禁区中路干拔抢点,很难想象防守方是英国球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阶段威尔士的慌乱。
好了,该是瑞士最喜欢的节奏了——把球权交给并不擅控球的对方,沙基里和恩博洛会得到更多的空间发挥。
但恰恰是第66分钟,瑞士主帅佩特科维奇换下沙基里,成了比赛转折点。瑞士宁愿放弃自己最有威胁的持球点,摆出一副“你来打我呀”的姿势。佩特科维奇纵然有一百条理由解释这一换人,但足球世界很残酷,从来只适用结果论。事实就是,准备全力防守的瑞士队,8分钟后就丢了球,没能防住威尔士两位英冠球员的简单配合,传中—头球,以很英国足球的方式,扳平了比分。
气势已泻的瑞士队,已不可能再鼓余勇。比赛的结局已经提前写下。好局毁于保守。对瑞士而言,不能在这样一个退步的对手面前拿到3分,让整个小组赛的前景都蒙上阴影。佩特科维奇或许也会后悔那次决定性的换人吧。
作者:沈雷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谷苗
来源: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