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点30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上海女子曲棍球队五点三十分迎来每日首场训练课。正如上海女曲队主教练崔英彪所言,“即使是最热的三伏天,全队仍然每天坚持至少六个小时的户外训练,虽然艰苦但大家都习以为常,”这正是上海体育健儿的夏训日常。今年夏训期间,1544名运动员和255名教练员坚守运动场,用汗水与梦想做伴,抓好体能水平和技术动作双提升。
新冠疫情影响导致今年上半年全国体育赛事纷纷取消,2月初上海队所有队员归队后一直封闭训练至5月末。上海竞技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训练处副处长赵永吉表示,“原本春季有一系列比赛检验冬训成功,在夏训中找问题并补短板。今年几乎就是冬训无缝对接夏训,因此对如何科学训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如何应对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对运动产生的倦怠感。”
为此,羽毛球、柔道、田径、足球等项目结合实际组织了一些教学赛与测试赛,如开展上海羽毛球女队对江苏羽毛球女队夏训交流赛、男子水球队内对抗赛、2020中国田径协会训练基地特许赛(上海)第四站比赛等,进一步检验了上海队夏训成果。
作为所有上海体育健儿的港湾,对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更是将高科技运用到体育训练与后勤保障中。在乒乓球馆,一套全新的智能运动视频及数据反馈系统引人瞩目。这套系统配备12个机位和高清液晶屏,将所有训练场景汇总,实现训练与比赛即时反馈。
上海乒乓球队领队童本俊表示,“以前运动员训练后,只能通过录像观看回放,但这套高科技系统帮助运动员从各个角度清晰看到自己的训练场面,对补足差距十分有效。”这套智能训练系统也已经遍及体操馆的各个角落。上海体操队男队主教练秦国欣认为,这套系统帮助为教练调整训练计划提供了最佳参考,也为运动员完善体操动作提供了最快捷的反馈。
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体育训练,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内的科医楼功不可没。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邱俊表示,体育科研实验室驻扎在训练基地内为运动队缩短了科研分析的时间。通过运动员的血液、汗液等阶段的机能指标检测,评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帮助教练及时调整训练计划,“这样我们就不用将血液等送往医院进行检验了。”
此外,科医楼还设有运动员失眠干预室、心理实验室、能量代谢评估室、身体成分评估室、生化实验室等。去年10月启用的水下康复实验室则是运动员们训练后进行恢复的香饽饽。实行预约制的水下康复实验室,数个泳池在可预约时间段内几乎每天都满员。除了在传统的冷热浸泡池中放松肌肉进行损伤康复,运动员还可以通过水下跑步机、水下椭圆机等进行有氧训练。
训练场上,上海体育健儿挥洒汗水,日复一日为梦想拼搏;训练场下,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提供顶尖的训练服务保障,用高科技为他们保驾护航。
作者:吴雨伦
编辑:谷苗
责任编辑:沈雷
来源:摄影/本报记者 陈龙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