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国青年文化正经历着火热发展。青年人将热情投向多样的文化领域——从相对传统的影视作品,到独立音乐与舞台艺术,从动漫与二次元,再到体育电子竞技。青年人基于各自爱好发展出多样的文化圈层,并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新风格、新品味与新表达方式。
然而,随着圈层文化的形成与加深,不同兴趣群体间的对话似乎也变得困难,彼此间缺乏了解与理解,也就无法产生共享的情感与经历。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的文化产业亟需通过内容创新来突破青年文化圈层壁垒,令文化群体间产生碰撞,激发出全新灵感,构筑共通的情感连结。今年七月,由腾讯视频和腾讯体育联合推出的大型明星竞技体育赛事《超新星运动会》再度开播。作为一款口碑综艺,第三届《超新星运动会》秉持“解构圈层文化内涵,突破全娱乐次元壁”理念,旨在通过体育竞赛项目促进多元青年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在这体育与娱乐的复合媒介文本中,此前缺少交集的追星女孩与运动少年,电视观众与电竞玩家等差异性观众群将有望从第三届《超新星运动会》中找到彼此交互的兴趣,展开超越界限的对话。
随着技术迭代发展,平台和算法已成为当下媒介运行的新逻辑。算法系统优先推荐更符合个人喜好或特定人群需求的内容。从技术逻辑推演,在算法推荐系统的影响下,兴趣群体可能会进入相对封闭的信息循环,从而在整个文化生态中构建出边界清晰的聚落。这是新技术所带了诸多可能后果之一。但从更为宏大的发展潮流看,广义的技术进步实际上会为融合汇流创造条件。正如文化学者亨利·詹金斯指出的,新媒体的底层逻辑是参与和融合,而非孤立与封闭。而青年文化的发展源动力所依靠的正是思想和风格的融汇、碰撞、互动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届《超新星运动会》力图在生产端打通青年文化的“聚落”,让不同青年文化圈层展开对话,实为新技术环境下促进文化融合与青年参与的尝试与努力。
本届《超新星运动会》没有沿用以地理或省籍组织赛事的方式,创造性地以“圈层”概念划分选手。这种赛制消解了商业体育中经常调用的地域身份差异,转而以青年文化的体裁与门类为新的组织方式,更加直接地映射了不同观众的兴趣取向,同时也为观众建立全新的观看视角。节目中的圈层概念也没有简单地依职业进行划分,而是使用“热血”“演员”“爆梗”和“潮流”标签,将不同领域的演艺人员分入赛区。热血赛区的运动员们多为活跃在各大选秀节目的唱跳歌手—一个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跨界意味的新兴身份。如果说演员赛区还保留了固定的职业边界,“爆梗”和“潮流”赛区则是完全融合冲撞的设置,其中汇集了电竞解说、脱口秀演员、模特、B站up主、喜剧演员,说唱歌手等多元的文化身份。节目中的圈层设置,如同青年文化的万用接口——不管观众以何为爱好,几乎都能在节目中发现可以介入并产生共情的内容,进而生发亲近感与参与感。而当这些背景相异的艺人组成团队,投入体育竞赛时,圈层文化元素就得以越过边界自然流动。
第三届《超新星运动会》破圈行动的巧妙之处还在于以“体育和竞技”作为圈层互动的催化剂。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所蕴含的“公平公正”、“自我突破”精神也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商业体育塑造了一套观看成规,因而是非常理想的社交介质。在日常生活中,聊体育、聊运动是人际交往的惯常。来自不同文化圈层的艺人参与体育,按照同一规则竞赛,为不同圈层观众创造了丰富的社交空间。观众可借由讨论体育比赛本身,来了解拥有不同兴趣的同龄人,进而增加对其它文化圈层的理解。如此在体育的催化下,圈层文化的互通便可通过观众自然、自发的社交而实现。
在媒介技术发展、媒介智能化的时代,青年人需要一个因为融合与沟通而越发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第三届《超新星运动会》就代表了一种打破壁垒、拥抱融合的娱乐创新范式。文化与媒介的融合并不指向一个结果,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娱乐内容能够超越圈层的界限,聚集不同的青年群体,在融合中激发出新的文化动能。
作者:崔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编辑:谢笑添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