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而无正式赛事举行的中国足坛原本一片寂静,但中国足协一则关于开展“春季大练兵”活动的通知,却激起了一池涟漪。当YOYO测试、12分钟跑测试、5×25米测试等“陈旧”的测评方式公布后,很难让人不联想二十多年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因体能测试发生的一幕幕闹剧;而当人们最终发现,本次大练兵抽查的奖惩措施仅仅是“对优秀的队伍、俱乐部及个人进行表扬,对未达标者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年度联赛评优资格”后,又不禁感慨起这则通知画蛇添足。
中国足协担心各支球队因没有赛事而马放南山可以理解。如《天津日报》报道,“在没有正式比赛可踢的情况下,提高训练质量,保持身体状态格外重要,大练兵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球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外,根据专业人士的跟踪调查,国字号队伍在大赛上缺少竞争力,其中一个原因是队员体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然而,职业联赛初创时也有专业人士如是说,最终却无法证明12分钟跑能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足协对于“球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的顾虑也没有太大必要,毕竟绝大多数球员正随队训练。在中国足球已职业化26年的情况下,12分钟跑测试、5×25米测试、YOYO测试这些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曾被引入中国足坛并强制执行的测试方式早已过时,而“每周训练不得少于16个小时”“各队要汇报2020年3月至4月的训练时间、地点和计划”也颇有将各职业俱乐部当成小学生之嫌。
《北京青年报》在报道中提到了这一点:“随着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推进和时间的累积,人们的观念和从业方式也都理应随之有了正确的积累。春季大练兵计划的制定,其出发点一定是好的,但话又说回来,即便是没有这个计划,但凡有职业态度和职业追求的球员们都会刻苦努力,毕竟他们要去竞争自己的位置,也要在新赛季的赛场上真刀真枪地拼,各支球队也都要在新赛季的积分榜上竞争更好的位次。”《广州日报》同样在报道中写道:“如今的中国职业俱乐部球队普遍聘请了外籍体能教练,体能训练的科学性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达到这些体测指标并不困难。只是,在目前中国足球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中国足协重提‘三从一大’训练方针,重新拿出‘体测’那一套,更多体现的是激励意义。”
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各媒体也注意到了不痛不痒的监督措施。《济南时报》认为,“与当年负责体测的冬训办不同,春季大练兵监督检查工作组不再手握球员们的生杀大权。此次大练兵活动,中国足协提出了指导意见,却并未做出具体的硬性要求。”《成都商报》则在报道中提及了体能测试在“强制时代”末期越来越形同虚设的“黑历史”,“因为YOYO体测通过率过低和尺度不一,引发了球队大面积的抗议,YOYO标准也不断放宽。在2011年取消前,多数球队第一次通过率都能达到100%。不过与当年不同,如今‘体测’即使未能达标也不会取消球员的‘上岗’资格,中国足协只会对未达到指标的队伍、俱乐部及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年度联赛评优资格。”
中国足协下发的通知,与国家体育总局在2月27日下发的《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一脉相承。从执行力度来看,体育总局的通知要强硬得多,其中明确规定:将体能达标作为选拔运动员的前提条件,(基础体能测试、躯干稳定性和上下肢左右侧力量均衡性测试、板块体能测试)不达标者不得参加东京奥运会。但这则通知同样具有很大的争议性。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却用“一刀切”的测试办法和标准,这是体测自进入职业足球界和篮球界20多年来始终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而整个体育界的项目大相径庭,涵盖的选手类型更多,“一刀切”的体测方式难以说是科学的。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翔
编辑:谢笑添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