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容量54000人的釜山亚运主体育场里,稀稀拉拉坐了两三千人。周日晚间的比赛,还有东道主亮相,上座率依然如此可怜。这并不意外,早在东亚杯男足参赛名单公布之时,就可以猜到。日本只是派出了以东京奥运适龄选手为班底的“三队”;韩国稍好一些,但同样没有召回任何旅欧球员,只有防线上的四五人是近期国家队主力;至于李铁率领的“中国选拔队”,也早就被定性为“中国二队”。鸡肋比赛,鸡肋阵容,自然失去了吸引力。
但比赛再鸡肋,终究是一把标尺,能显性地衡量出长短。首战1比2不敌“日本三队”,中国队尚在比赛最后阶段闪现些许微光,有了一些连续进攻,也有了进球,足以李铁用“我们一直拼到了最后一刻”来聊以自慰。但现实总是如此残酷。当这支为了东亚杯而匆匆组建的“选拔队”,面对更成熟、更认真的韩国队(哪怕同样只是一支“二队”),便再也找不到前一场那样的些许微光。
0比1,是足球比赛中最接近平局的失利比分。但比分时有欺骗性。第13分钟,韩国队利用一次角球机会,由效力于北京国安队的中卫金玟哉头球破门——自从这一刻起,其实就已经注定了中国队失败的结局。你怎能指望一支上下半时各只有一次射门的球队能进球呢?既然已经失球,又毫无还手能力,输球自然板上钉钉。
全场比赛射门2比14,李铁有没有事先预想到如此悬殊的对比呢?铁子用一种近乎诡辩的技巧化解了这个提问:“有时候,数据很难来具体评价一场比赛。就像我们对日本时,控球50对50,射门、角球、任意球还都高一些,但最终我们输了比赛。我还是那句话,数据不一定能代表结果,也不能充分体现比赛里的表现。”
当然,数据不能总是准确反映比赛是否均势,甚至会与结果完全逆向。但这场中韩之战肯定不属于此列,甚至,实际场面的差距远远大于数据所体现出的。韩国队有不少机会甚至没能形成射门,比如第89分钟被姜至鹏拼命堵截的那次直面门将的单刀。而中国队,那两次体现在数据上的射门也是全场比赛仅有的可以射门的机会:其中第10分钟董学升在反击中接右路传中的扫射比较接近破门,而第53分钟的那次左脚远射则又高又偏,全然没有威胁——这是董学升个人能力不足的体现,在大禁区前无人防守的情况下,他本可以有更多更优的选择,如果技术达标,远射也不失为一种尝试,但现实中没有如果。同样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董学升确实是除了世预赛主力国脚和国奥队主力以外,中国最好的非归化本土前锋,事实上,2019、2018、2016三个赛季,他都是中超射手榜上排名第二的中国球员(不计算艾克森)。
这就是技不如人,个体能力不足,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磨合整体。正如连续两场比赛都在角球防守中失分,在李铁看来,直接原因就是训练时间不够,“很明显,我们缺少训练。在一起合练时间很短。要把技战术要求教给球员们,而且可能和他们在俱乐部所训练的不一样,时间不够。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防守定位球的能力会很快提高。”
某些整体性的短板或许可以通过拉长训练时间得以弥补,但这个年龄段的球员个人能力,能提高的空间实在太有限了。作为这支选拔队中个人技术最好的球员之一,曹赟定在比赛中毫无作为,并非球员不努力,而是确实没人可以传出球来,即使曹赟定所在的一侧出现巨大空档,但另一侧的队友在韩国队员的紧逼下,根本无力将球转移出来。同样的困境也出现在姜至鹏的身上。上一场比赛中抬脚过高的危险动作,已让他背负了不小的舆论压力,而本场比赛,姜至鹏所镇守的左翼又是韩国队的主攻侧。这场比赛中至少出现了四次如下镜头:姜至鹏持球时,没有队友进行合理的接应跑位,试图传球发起反击时,球被韩国队断下,从而形成反击——打破僵局的那个角球正源于此情景,姜至鹏传球被断,韩国队黄仁范随即远射,被刘殿座勉强扑出,角球……别忘了,姜至鹏在这支队里也属于脚下技术上乘,与其说他传球失误,不如称之为无处可传。
现实便是如此。除去十余名参赛世预赛的主要队员,以及还不到两位数、得益于U23政策照顾获得大量机会的国奥队主力,现下这一拨“选拔队球员”便是中国最好的男足选手。而在这两场比赛中所体现的内容,也是他们的正常水平。和首战日本队赛后一样,李铁再次表扬了球员们的精神状态,“所有上场队员都尽了力。我也理解,刚刚打完一个中超史上最漫长的赛季,他们放弃休假,来到这里,为国家而战,我要对球员们的精神表示感谢。”
李铁说的是事实。坐在场边比坐在电视前更能感受到这些球员的情绪,他们高声呼喊,努力奔跑,尽力去拼抢每一个球,甚至不惜使出超常规的动作……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沮丧?你拼出全力,却根本无法弥补自身的能力不足,看着竞争者们越跑越远,甚至令你失去了“作为对手”的意义。这个0比1背后,藏着太多残酷的事实。
(本报釜山12月15日专电)
作者: 沈雷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来源:OSports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