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济大学医学院迎来了502名硕士研究生和424名博士研究生。
在日前举行的2023级研究生迎新大会上,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以《给你一张同济医学入学地图(MAP)——格局、能力与坚守》为题发表讲话,欢迎新生加入同济医学大家庭。
“作为大家的学长,一位医学路上的过来人,我想给大家分享一张研究生的入学地图(MAP),希望能对大家的医学生涯有指引和帮助。”郑加麟说,MAP—M for Mindset,A for Ability,P for Perseverance,归纳为三个中文关键词,即格局、能力和坚守。
格局(Mindset):以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健康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大家选择医学,要以守护人类健康为使命,才展现出自己的格局。”郑加麟分享了一个故事。
同济创始人埃里希·宝隆是一名德国医生。他首次来上海,目睹了当时民众的贫病交加,决心在上海建立一所医院,同济医院应运而生。此后基于“医院能救人于一时,学堂能救人于后世”的办学初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后来校董们为学堂起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可以说,这样一种以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健康的格局和人文情怀是我们同济医学的血脉传统。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未来十年内全球健康挑战清单,涵盖了促进医疗平等、应对传染性疾病、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等13项与公共健康相关的问题。”郑加麟说,近年来,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健康领域,未来医学更加注重个性化医疗、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新药研发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向。这一片探索的蓝海正在等待着心怀世界格局、有志于突破和创新的医学青年。
能力(Ability):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郑加麟说,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竞争,归结到个人层面正是学习的竞争,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人才。
学历代表过去,学习能力才代表未来,因此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创造,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创造它。他和新生,知识的复利效应,“学习并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像一条曲线,积累到某个阶段就会呈指数级突飞猛进。看似零散的知识之间,也许某天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出爆炸性的创想。”
新时代催生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组学驱动的精准医疗、5G时代的远程医疗、AI辅助诊疗的智能医学、血管里的纳米机器人……可以看到,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科技创新、突破与发展越来越依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交叉学科既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也意味着学生、老师、院校、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整合互补。这也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既要有跨学科的复合知识与过硬的专业核心能力,又要有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探索创新、善于转化的智慧。
这都呼唤着我们成为终身学习者,从不间断地学习中,汲取经验、灵感和智慧。唯有终身学习,才能最终达到医学殿堂“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坚守(Perseverance):保持初衷和努力
选择了医学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坚守。所谓坚守,就是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中始终保持初衷和持久的努力。
成功医者告诉我们,选择医学也许开始是偶然的,但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请记住,你们所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容易,荆棘之中请保持信念和勇气,请将医学作为一生的事业来坚守。
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戴洁,去年年底入选了第二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他所在的姜格宁教授团队花了7至8年的时间搭建了科室近30年的肺癌疾病谱数据库。
“有时候一个科研想法的实践,需要靠几代人的工作,这个过程中考验的是坚持。”郑加麟说,为他人带去康复和安慰,为家庭带去希望和团聚,有了这样一种使命感,也就有了坚守,时间终将给予我们美好的答案。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长远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医学是一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科学,同时又是充满了可能性的艺术。这决定了学医这条道路的艰辛,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 人生经历的所有挫折,都是开启智慧莲花的淤泥。
波斯诗人萨迪说,“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
“Mindset-以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健康,Ability-培养终身学习能力,Perseverance-保持初衷和努力,这一份入学MAP(地图)送给大家。”郑加麟寄语新生,未来的医学路上,眼界与格局是你自己的,能力与技能是你自己的,你的坚持与坚守更是你自己的。坚持不懈地往前走,你才能遇见更好的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郑加麟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