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沪上高校陆续迎新,又一个开学季来临;很快,全市中小学也将迎来新学年。
对处于不同学段的青少年来说,虽然面临的学习任务各异,需要克服的困难、迎接的挑战也有不同,但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向阳向善始终是青春最美的姿态。
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对正值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而言,来自老师、家长和学长的暖心鼓励和殷切期盼,是心灵成长的最好养料,必将助力更多青年学子走好人生每一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兴趣不会从天而降,而是来自潜心学习和科研探索;不适应和偶尔迷茫很正常,重塑自信心是初入大学的“必修课”;高远的追求,必须在躬身实践中方能确立……昨天(23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2023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丁奎岭的三句“大实话”让刚刚踏入校园的新生们既感受到迎面而来的挑战,又体悟到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将会带来的无限可能。
即便是尖子生,步入大学后或许也会发现,山外有山,身边高手如林,自己的优势和可能无法维系了,该怎么办?也有部分学生在经历高考后,没有品尝到胜利的果实,而是遭遇了人生的遗憾,和心仪的院校或专业失之交臂,又该如何自处,重拾自信?
昨天,无论是丁奎岭的开学致辞,还是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70后院士樊春海和校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邓学伟面向新生的人生经验分享,既是给4800多名新生入学后上的第一课,也可与同样怀有“成长烦恼”的年轻人共勉。
调整心态,勇敢地“啃硬骨头”
“物理每周小考一次,不及格的比比皆是”,这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回忆自己大学生活时的感言。“这位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校友所说的话,是‘学在交大’的生动写照。”丁奎岭在致辞中,特地引述了张光斗的这段感言。
丁奎岭直言,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新生们进入上海交大后或许会发现,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难度大、要求高,学业压力扑面而来,甚至有人会因此而自信心受挫。
告别紧张而繁忙的高中生活,好不容易进入了理想的大学,为什么有的学生反而动力匮乏,甚至遭遇迷茫?对于部分学生入学后可能遭遇的“水土不服”,樊春海一语中的:“就像从游泳池忽然进入了大海,很多人还会发现,大学老师不再像中学老师那样给予保姆式的服务,自己的成长之路开始充满未知、甚至布满荆棘。”
“自信心重塑的过程,正是初入交大的‘必修课’。”丁奎岭告诉新生,度过适应期,沉下心来方能求得“一等学问”,奠定挑战未知、攻坚克难的扎实基础。
走出迷茫,重建自信,就需要勇敢地“啃硬骨头”。丁奎岭在致辞中还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章艳芳来自革命老区江西萍乡,入学后她专业分流考试的成绩是倒数第一,这让她一度紧张、失去信心。但她迅速调整好心态,鼓励自己“勤能补拙,首先攻克数、理这些‘硬骨头’,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凭着这份坚毅踏实的精神,她把图书馆闭馆音乐当作“每日歌单”,以专业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给自己的大学4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挑战未知,将“遗憾”转化为发展方向
上海交大的新生开学典礼上,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大屏幕上显示出一哭一笑两张脸,笑脸下写着志愿填报“达成所愿”,哭脸下写着“心存遗憾”。台下的学生心领神会,传出阵阵笑声。
“这两个图案可以概括几乎所有同学的情况。如果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追求,那么‘因为选择,所以热爱’也会成就历久弥坚的信念。”丁奎岭鼓励新生,即便暂时未能进入理想的专业学习,也要充实度过大学4年,将“遗憾”转化为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个专业都蕴藏着可以影响或改变世界的力量,需要年轻人通过潜心学习和科研找到契合自己的方向,在深入挖掘与亲身体悟中,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知。”
在现场,丁奎岭还给学生们讲了一件往事:当年,有人问交大校友、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交大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时,吴文俊先是谦逊地回答“我说不好”,继而又说,“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总是对的”。
在丁奎岭看来,这句话放在当下依然引人思考、催人奋进。当下是国家对科技和人才需求最迫切的时候,生逢其时的青年一代,对人生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小富即安,而应该更愿意挑战未知、逐梦前行。
榜样就在身边。从本科到博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邓学伟在上海交大度过了9年时光。他告诉新生们,毕业之时,他说服了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一起共赴祖国的西南角,扎根国防系统。如今,邓学伟已是国家级重大项目负责人之一。“我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祖国强盛、我的责任’,这些是深刻在我心里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储舒婷 姜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