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观看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了解了光谱仪等各种实验器械,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体验火箭发射场景……今天,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学生周祺洋走进华东理工大学参观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第一次与大学科研实验室“亲密接触”。
记者今天从“行走的五育课堂”2023年徐汇区高中生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上获悉,为了点燃更多高中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向往,启发他们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兴趣。这个假期,来自徐汇的265名高中生将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开展为期6个学时的高校体验。据悉,这些高中生覆盖徐汇区所有高中学校。
为“高大上”的科学原理找到生活中的应用
参观了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后,周祺洋最直接的感受是:原来课本上那些看似‘高大上’的科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都很“接地气”。他举例说,比如消防员身上的荧光材料的制备,就需要用到光谱仪器等各种实验器材,从小喜欢动手操作的他,对着这些仪器跃跃欲试。
“你们看,同济大学正门前的毛主席塑像,手臂是抬起来的。别看这个小小的动作,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可并不简单。”在同济大学,零陵中学高中生朱悦阅一边参观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一边兴奋地与身边的小伙伴分享心得。参观地震波实验台和各类实验仪器、听工程师讲述在工地实验的艰辛和不易,让朱悦阅对大学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在她的心里埋下了自己的专业志向。
在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来自徐汇中学的闾思佑与小伙伴们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实验。虽然之前并不熟悉这些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的使用,但通过小组成员的精诚合作,他们最终完成了任务。闾思佑颇有感触:”一项实验的成功不但需要精密的机械和细致的操作,还需要默契的团队配合和严谨的计算。”
与高校“亲密接触”有助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复旦大学参加了一天的夏令营后,位育中学高中生魏昊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大学选择文科专业。在她看来,人文学科的价值与魅力远不止文字本身,更在于其思想与情感。
魏昊玟介绍说,复旦大学体验过程中,有三位教授的讲座引领高中生们从对哲学定义上“自由”的探讨,到文学研究与审美的介绍,再到历史与生物结合的讲解,都在展示着“文理学科”的理壁垒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研究必然成为未来主流。“科技骨相,文科肉相,艺术皮相,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如今,人与机器的差别逐渐被拉近,此时回归到人本身,逐渐体现出其必要性。”她坚定地说。
其实,早在2021年,徐汇区教育局就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以高校资源对标提升徐汇区光启青少年创新基地建设,依托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创新训练营、学习营、孵化营三种灵活的学制,加强“高校专业教授——学校专长教师——项目专管教师”等师资力量配备,让基础教育科创教育与高校衔接得更紧密。
今年,徐汇教育整合优质高校资源推动教育发展,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之前与大学合作的基础上,这次夏令营增加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
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说,这是是徐汇区第一次集体组织高中生前往大学开展游学活动,是徐汇教育整合优质高校资源推动教育发展的新举措。让更多高中生提早走进大学实验室,不仅能帮助高中生提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徐汇区探索育人新途径,拓展高中生校外课外学习实践空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
作者:张鹏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