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有一片小小的湖,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露在水面的白色小花多,而碧绿的花茎则伸向湖底。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从云南洱海“移植”来的海菜花。小小的海菜花背后是现代“老人与海”的故事,正是因为孔海南20年洱海治水,让曾经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渐恢复清澈,才使得当地消失已久的海菜花重现身影。
日前,生态纪实文学作品《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洱海是高原湖泊的代表,也是大理的“母亲湖”。20世纪90年代,洱海暴发蓝藻,水质下降,危及流域生态环境。孔海南奔赴洱海湖畔,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坚守一线十几载,与当地各族人民密切配合,让曾经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渐恢复清澈。同时,在孔海南的感召下,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与大理当地的干部和百姓共同进退,以保护、治理洱海为主业,并在产业升级、地区发展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当地农民种植低污染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建议当地政府发展旅游业、会展业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洱海治理历经十几年的考验,形成了可供借鉴的“洱海经验”,并走出云南、走出中国,正在走向世界。
这一故事被《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称为新时代的“老人与海”。新书描写的正是孔海南带领团队坚守一线十几载,与当地各族人民密切配合,让曾经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渐恢复清澈的故事。
今年5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协就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生态文学领域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要从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感人故事、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4个方面进行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一书既对接了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战略,也是对“指导意见”4个创作方向的及时和贴切回应。
作者:姜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