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新建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竟然拿下了一个建筑大奖。
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江宁校区新校舍,斩获2022年“RICS中国”年度建造项目优秀奖,被外界评论为是“一个有教育灵魂的学校建筑”。
这所学校的校园,究竟好在哪里?作为校园建筑设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给记者介绍这座校园,首先提到一个字——“小”。在他看来,校园建筑区别于普通的公共建筑,在空间的设计和使用上,要照顾到孩子的使用感受,要承载育人的功能。
“小学校园的尺度要适合孩子,不需要太大,更不需要气势恢宏。”让张人利自豪的是,新学校不仅“小而美”,适合小学生和初中生,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校园大楼“火柴盒式”的框框。
教学大楼的每个窗户形状都不一样,灵动且精巧;校园有一半地方都可以作为体育设施,满足孩子运动、活动的需求,刮风下雨都不怕;学校里最好的空间、公共的空间都留给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校园建筑中得到体现……
这是怎么做到的?近日,记者踏进了这所2020年9月启用的校舍一探究竟。
“两个全都”“两个全不”,怎么做到的?
新建成的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江宁校区,座落在静安区海防路,占地仅23亩。
“校园不大,但金贵。”按照张人利的说法,“金贵”两个词,透露出了学校的建筑设计上的难度,“要千方百计地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作用”。
从教50多年,张人利拜访过世界各地不少名校,包括大学和中小学。令他颇为意外的是,但凡小学名校,几乎都是“小而美”。
“小学校园,确实不需要太大。”张人利说,学校校舍的建造,首先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他看来,如今不少新建的小学占地面积不小,一走进去,就给人一种“气势恢弘”的感觉——虽然校园色彩明艳、“有山有水”,可懂教育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校园未必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
理由很简单:低年龄段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大多喜欢奔跑。校园面积过大,孩子们跑起来,容易受伤;此外,孩子们有时难免顽皮,若藏匿于校园某一角落,寻找起来也有难度。
所以,这些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理应在校园建筑的初始设计中考虑进去。
新校舍建成后,张人利也曾邀请几位工程专业出身的朋友到校指导。几个“内行”看了一圈,有感而发:“这不像学校呀,每个教室里的窗户大小都不一样,跟我们传统的教室不一样!”
原来,新校舍有40个教室,这些房间并非像“火柴盒”一样整齐划一,而是错落有致地布局在整个校园里。遵循的原则是“两个全都”“两个全不”——40个教室全都朝南、全都南北通透、全部不沿马路、全部不沿操场。再配合专门设计的窗户,确保每个教室的采光和通风,同时保证教室里的安静。
这样设计有何妙处?“即便学校对面正在建造楼房,老师在操场上播放运动音乐,教室里都是安安静静的。”张人利说。
校门倒退8米,家校矛盾缓和不少
虽然新学校的校园面积不大,但校门的设计却很“舍得”——原本按照设计图纸,校门是沿着马路齐刷刷地建造。张人利看到图纸,提出修改建议:将校门倒退8米,这样,就可以预留出一块200平方米的带顶空地。
很多人不理解,在如此金贵的地段,“圈地”还来不及,怎么要让出这么一大块?
张人利娓娓道来:小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初中生,每日上下学都有家长接送。对学校来说,若校门口预留出足够的接送空间,不仅能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安全,也可以让校门口马路的交通更加通畅。而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家长接孩子也不必淋雨,这样,心情就会舒畅不少。
这些细节,看似微小,有时候却是减少家校矛盾的关键点。
去年夏天,有家长发现,教师办公室开空调的时间,比学生教室早了10天。这是怎么回事?有家长找到张人利“吐槽”。张人利马上带着家长在校园里兜了一圈,也揭开谜底:学校把最好的空间都用作学生教室,通风和干湿度都有保障。一些朝向不理想的地方、沿马路的地方,则用来做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以及会议室、实验教室等。老师的办公环境不如学生教室舒适,所以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办公室开了空调,而不是“偏心”教师。
一年20%阴雨天,学生也能每天运动一小时
在静教院附校,一组数据让张人利颇为骄傲:学生的文体活动十分丰富,肥胖率在降低、近视率在降低,比一般学校大约低20%。这是很了不起的数据!
在张人利看来,一个学校的品位,首先体现在体育设施上。故而,新校园在设计之初,张人利最早决定的便是:“拿出一半面积建造体育场地和设施!”
如今,天气晴朗时,学生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期间,都可以尽情在绿荫操场和250米环形跑道上运动锻炼。下雨也不用担心,操场上的跑道有一段与教学楼公用的屋檐,可以供两三个班级的学生上体育课,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同时,还有3个标准的室内篮球馆和1个智能化交互式室内体育馆供学生们游戏、运动。
这样的设计不无道理。张人利计算过,上海一年中几乎20%是阴雨天。天气不好,孩子们就无法运动。加上如果操场用真草皮等,需要更长时间的维护期,学生们能真正在户外运动的时间有多少?现在即便下雨,全校也能满足8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换言之,学校的体育课并不受到坏天气掣肘。
而交互式室内体育馆能实现多场地互换,比如能够根据需要设定成羽毛球馆、排球馆等,同时又能记录学生的身体和运动信息。“让学生下课不要跑、不要奔,这不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爱运动的天性。”张人利说,关键是要设计更智慧的校园,让学生们安全地奔跑、健康地锻炼。
校园建筑,也承担培育创新思维的功能
从这所建成不到三年的校园门口望进去第一眼,便看到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图书馆。“双减”之后,图书馆的作用明显发挥出来——教育部要求小学生早晨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20,初中生不得早于8点。但考虑到部分双职工家庭家长上班路程较远,学校让孩子可以提前进入校园,在图书馆里阅读。
张人利统计过,小学和初中实施课后服务后,全校还有近50名学生有5:30—6:00的看护需求。这时候,图书馆又利用起来了,值班教师把这些学生集中在图书馆里,既节省了学校的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图书馆里,不同年龄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环境和区域,比如高年级学生可以端坐在桌前或者围坐在一起阅读、学习,低年级学生则可以脱鞋盘坐在阶梯式台阶上,甚至半躺着阅读,怎么舒服怎么来。张人利说,过去评判一个学校的图书馆,总是以藏书量、图书馆面积大小等作为评价指标。当下,更应该关注图书馆利用率是多少?我们的学生究竟进到图书馆看书了吗?如果把图书馆放在教学楼五楼的角落里,每天又有多少学生会去看书呢?
如今,基础教育领域内,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思辨思维的学生,常常是教育者提及的话题。张人利说,培育孩子的创新素养,要从建筑设计伊始就考虑在内。比如,在静教院附校,除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室,还有10个跨学科教学实验室,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能更好地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这所新校园里,每层楼面都有“议空间”,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这里随时对话……张人利说,但凡诺贝尔获奖者较多的校园里或者研究机构中,能让大家交流的空间必不可少。“在我们的学校里,就是要让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限制,随时随地随处都有可以坐下来谈话的地方,哪怕是闲聊,互相交流生活和想法,才有更多的金点子从中萌生。”张人利说。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袁婧 摄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