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22,你的情绪还稳吗?
这一年,生活的不确定性仍旧继续。从北京冬奥会、世界杯的欢聚,到盛夏高温、极强寒潮等自然灾害,再到各地疫情防控的调整和优化……这一年,我们经历着心灵上的过山车,却从未放弃寻找心态上的平衡木。
我们总结了“治疗精神内耗”的方法,让自己支棱起来;我们用“emoha”调侃自己起起伏伏的情绪状态,在绝望中看见希望;我们使用发疯文学,“指鹿为马,胡说一通”,用来发泄久积心底的压抑。
尽管当下,大环境的剧变让我们时常陷入焦虑、低沉,但我们仍旧坚持不懈地寻找“确定性”的力量。
我们用“MBTI”探寻自我,也用它寻觅志同道合的“圈中人”;我们追求“松弛感”,用来应付成人生活的紧绷。
正如《海绵宝宝历险记》中的那句“神翻译”——“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就算生活时不时以痛吻你,也不要忘记:低谷之后,总有“彩蛋”等着你。
这些心灵自洽的脚本,你我都有一份。
01
精神内耗
内耗,一个继“内卷”之后的现代人的精神切片。
7月,B站up主@衣戈猜想发布的一则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全网刷屏。尽管随后视频因“苦难叙事”遭到质疑,但“精神内耗”这一概念却令所有网友狠狠共情。
简而言之,精神内耗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的“胡思乱想”。通常形容一个人因耗费了大量的心理资源在无用的问题上,从而导致的犹豫拖延、效率低下。换句话说:“还没等别人动手,自己就把自己消耗尽了。”
在心理学中,精神内耗的概念可以追溯为“反刍”(Rumination),指反复回味消极的负面想法,导致消极行为的现象。相比之下,流行文化里被无限滥用的“内耗”一词,经常将外部世界的结构性问题转嫁给了个体原因,例如“自控力不强”、“玻璃心”等等,难掩效率至上的功利主义。
疫情时代,人们的思虑、纠结、不确定感日益加深,因此,没有人能完全避免内耗。而人所经历的一切消极情绪,都有其内在的意义及原因——我们所经历的内耗,恰恰是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一个“危险信号”。
所以,与其忙着消除大脑CPU中的“内耗”,不如先搞清它出现的根本原因。
02
emoha
emo之后,还有emoha。
emo本是2021年的年度热词,是英文单词emotional(情绪化)的缩写,用于形容年轻人“抑郁低落”的心理状态。
2022年,emo的变体“emoha”诞生,意为一个人的心情在emo和hahaha(哈哈哈,快乐高兴)之间反复横跳,包含一种苦中作乐的积极精神——“虽然心里有点苦,但还是有开心的事等着我”。
emo与反向 emo,才是这届年轻人的情绪常态。
03
MBTI
2022年度社交名片,MBTI当之无愧。
这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人格类型,成功取代了星座、塔罗牌等各路互联网玄学,成为年轻人之间最火的社交话题。
MBTI本是一种古老的心理学人格测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由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人格理论发展而来。长久以来,MBTI的科学性、有效性都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在中文互联网上的超强影响力。
为什么测过MBTI的人都说“准”?原因之一,没有人能抵挡得了MBTI的“赞美冲击波”,无论你是深沉迷人的“哲学家”人格,还是冷静严谨的“建筑师”人格,每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都能在人格测试里发现自己的宝藏之处。
此外,MBTI和商业的积极结合,也导致它的热度有增无减。
04
情绪价值
衡量一段恋爱关系,除了三观、颜值、收入、学历,还有什么?
如今,在传统的择偶标准之外,“情绪价值”成为了年轻人恋爱宝典中的热门新词。
广义上说,情绪价值是一种创造正面情绪的能力,一个人能给他人带来的积极稳定的情绪越多,一个人的情绪价值就越高;相反,一个人如果总是让对方陷入自责、消极的状态里,那么这个人的情绪价值就越低。
在恋爱关系里,情绪价值被认为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软实力”。一个情绪价值高的人,也意味着这个人同理心强、沟通能力好,善于给伴侣正向的鼓励和支持,并且值得信任。
不过,随着情感大师、恋爱成功学的煽动,情绪价值所蕴含的“商品属性”不言自明。“提高自己的情绪价值,让男人离不开你”“情绪价值,一个无敌的相亲优势”——和财力、学历一样,情绪价值又是一个“量化”情感关系的指标。
“情绪价值”一词最早可以溯源到市场营销领域中,是一种衡量顾客在消费中“情绪受益”和“情绪成本”差值的指标。可见,情绪价值自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妥妥的经济学概念。
在恋爱日趋功利化的今天,情绪价值背后的“流程化”“标准化”的方法论,可能让年轻人的恋爱关系被“经济逻辑”再次异化。
05
挖野菜
恋爱瘾犯了怎么办?——罚看王宝钏挖野菜20遍。
《薛平贵与王宝钏》开播10年之际,这部豆瓣4.5分的“烂剧”竟然带火了“恋爱脑鼻祖”王宝钏。历史上,王宝钏本是被世人歌颂的忠贞烈女,为了只有几面之缘的薛平贵,她苦守寒窑十八年,甘愿从相国之女沦落到挖野菜的村妇,但最终,薛平贵当了国王,娶了公主,抛弃了苦等自己大半生的王宝钏。
在互联网语境下,王宝钏的故事,正是一个“恋爱脑”的典型悲剧:对爱人一往深情、忠贞不渝之后,最终落得人财两空。
近两年,“恋爱脑”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人人喊打”的人格特质,甚至被认为是当代女性成长路上的最大绊脚石。“智者不入爱河”“谈恋爱,只会影响搞钱的速度”等反恋爱名言,被越来越多的女孩奉为人间清醒的生活态度。
因此,以王宝钏为首的“为爱痴狂”的古偶剧女主角们,纷纷沦为了网友们恨铁不成钢的反面案例。
罚看挖野菜视频,就是“以史明鉴”——若是过度沉溺于爱情,就是自食苦果、自掘坟墓。
06
傻悲
“傻悲”,“傻乐”的反义词。语出《脱口秀大会5》鸟鸟的台词,“你这不是傻乐,是傻悲啊”。
除此之外,“傻悲”还对应三个不同的等级——中悲、大悲、超大悲。
对于那些常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观星人,“傻悲”准确地描述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对未来无望、习惯性自我否定、对事物始终抱有最坏打算。
在心理学中,傻悲属于防御性悲观,通过设想最糟糕的可能,从而降低期待和焦虑,达到对自我心灵的保护。
诚然,傻悲会让人获得一种居安思危的“先见之明”,但也会阻碍我们的行动力、让人跌入消极行为的黑洞里。
所以,傻悲之余,也别忘记傻乐。
07
文字讨好症
不知从哪天开始,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包的聊天是不完整的。
“来了”要说“来啦”,“好的”要说“好哒”,表达好笑要打无数个“哈哈”,工作上一个简单的商业对接也要酌词酌句。哪怕是生活里的硬汉,都要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像个可爱软妹。
为什么我们的网络聊天开始变得软萌?一方面,线上文字沟通时,我们看不到对方的模样、听不到对方的语气,导致单纯的文字显得冰冷、缺乏情绪。
另一方面,文字讨好症的盛行也包含一种集体心理。心理学家崔庆龙曾在媒体采访中指出,文字讨好症的背后是“社会关系的疏离”。在原子化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结趋于弱化,因此,网络上表现出的“热络”往往是一种对现实生活里“弱联系”的弥补。换言之,“网络上很热情,现实中很冷漠”。
文字讨好症的本意是“润色对话”,给一段关系“包裹糖霜”。但久而久之,讨好语气的无限通胀,反而增加了沟通成本。以至于当有人用“正常”的语气进行表达时,我们竟会感到被“冒犯”。
也许,过多的情绪修辞只会干扰信息的本意。戒掉让自己感到“心累”的文字讨好症,也是给对方一个心灵放松的机会。
08
幻阳症
2022年末,一场集体性的心理症结席卷全国上下的“未阳人”。
随着防疫政策的转向,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出现“幻阳症”。因为自己身边的人接二连三地阳了,于是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总觉得自己身体不适、喉咙难受,不停幻想自己已经阳了。
幻阳症患者通常会出现一系列强迫性症状,包括不断地参照阳性症状对比自身,随时随地测体温,一有时间就测抗原。
“幻阳”是一种对未知状况的提前性焦虑,一种对未知的不确定感,以至于心理左右了身体感知,误以为自己已经“中招”。
09
松弛感
松弛感起初是一个用于形容女明星的概念。与精心营造、时刻紧绷的“美”截然不同,松弛感特指云淡风轻的美。
8月,博主“黑猫白袜子”因分享了一则旅行见闻,“松弛感”一夜破圈,用于形容松弛的人际关系、豁达的人生态度——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不计得失、宠辱不惊,能够顺应多元化的世界,不受外界评判和单一价值观的约束。
在内卷、焦虑无处不在的当下,松弛感固然珍贵而稀缺。作为一种自我调适、管理情绪的方法,松弛感是与生活和解的一剂良方。
只是,松弛感也是一项“特权”。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都在日益增加,因此,能拥有松弛感的人往往也是对前景、收入具有掌控感的人,他们通常属于不需要为生存所担忧的“有产阶层”。
更何况,松弛感极易落入消费主义的圈套—— “松弛感必修课”“如何美得毫不费力”,也许,人们想要的松弛并非真正的解放天性,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包装。
说到底,松弛感本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词:一边是无休无止的人生KPI,一边又要求自己松弛有度、“无为而治”。
不用担心,无论你正在经历“内耗”“傻悲”,还是“间歇性抑郁”,这都是我们所有人共享的集体情绪。
即便2022的精神内耗还没治好,那么,新的一年还有机会。毕竟,当代人的情绪“自洽指南”,永远都将未完待续……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锐见Neweekly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