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时,您会打孩子吗?
国外的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做了一项跟踪调查,对806名2-4岁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
四年后又进行第二次测试,发现未遭遇过体罚的儿童平均智商要比经常挨打的儿童高5分。
打骂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智商
施特劳斯说,”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响。”
而施特劳斯对32个国家、超过1.7万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打孩子的家长比例越高,那个国家的国民平均智商就越低。
这并不是说被打骂的孩子会逐渐失去认知能力,只是,有可能会落后于同龄人。
正如施特劳斯的报告结论:
那些时常在暴力、威胁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拼或逃”的反应机制,这种好斗或逃避心理会冲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创造力、想象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商。
科学家曾经扫描过两个三岁孩子的大脑图形。
其中一个孩子的妈妈温柔善良,善于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另一个孩子的妈妈非常冷漠,常常忽视孩子的需求,甚至虐待孩子。
两个孩子的大脑图形也是千差万别,如下图,左图是第一位孩子的(被温柔以待),右图是第二位孩子的(常被打骂)。
神经学家解释,右图的黑暗区域意味着大脑容量减少。缺失的区域使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缺乏智慧、同情心等能力。
由于长期遭受打骂,右边的孩子成年后有可能攻击性更强,自信心不足,事业拼搏力较差。
而左边的孩子,则明显相反。他包容、善良,长大后可能更容易成功。
被打伤的心灵
邻居小美的童年就是在”你怎么那么笨,连算数都不会,怎么不去死?””你这猪狗不如的东西……”的辱骂声中度过的,拳打脚踢更是家常便饭。
小美内向又自卑,甚至产生了社交障碍。长大后拼命逃离了父母,不敢结婚不敢生小孩,怕在暴力中长大的自己也会成为施暴者。
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
小时候,我厌恶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唠叨,无休止的嘶吼,无法克制的脾气,长大后,在婚姻中,我却发现,我成为了母亲这样的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女孩从小在父母的家暴中长大,在择偶时竟然也会找一个有家暴倾向的丈夫。
这些女孩有很大的可能是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对施暴者产生依赖。
所以她们脱离原生家庭后就会潜意识去寻找另一个施暴者。如果这种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这种模式可能会代代相传。
也许打骂式的教育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作用,但也是暂时的。它带来的是更大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也会扭曲心灵。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两种极端人格:
一种是性格特别懦弱自卑,
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另一种是特别叛逆且具有暴力倾向。
此外,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亲子关系在打骂中变得越来越淡漠,部分孩子还会产生报复心理。
聪明的父母不会打骂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会有被熊孩子逼疯的时候,打骂孩子是愤怒父母的惯用技能,因为他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治理这些熊仔熊女。
但是聪明的父母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会用更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打骂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目标都是想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和孩子一起制定并执行”教育规则”,不仅能让孩子积极认识和改正错误,还能培养起良好的归因能力、自控力。
挑豆子是我们家常玩的一种教育游戏。
把家里的黄豆、绿豆、红豆等各种豆混杂在一起,然后让女儿把豆子分离出来,挑不完就不许看喜欢的动画。
不仅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还训练了孩子的视力和手指的灵活性,同时又培养了耐性。
朋友家的”后果法则”也非常值得借鉴。
她家的孩子喜欢懒床,每天都得费好大劲才能把孩子从床上拖起来。后来她干脆陪着孩子一起懒床。
晚起的孩子上学迟到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还要在全体小朋友的注视下回到座位上,会被守规矩的小朋友笑话。
几天后,脸皮薄的孩子终于能乖乖起床了。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说:
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当孩子犯错时,教育方式恰好体现了父母爱的深度以及爱的智慧。
别让自己的嘴巴成为一把刺向孩子的锋利的刀,别让自己的拳头落在孩子的身上,别亲手把孩子藏在心底的恶魔放出来。
真正的好教育,是从心开始的,是心与心彼此的交流,而绝不是靠武力、暴力的训斥。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凯叔讲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