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华大学,有一门课程历经20多年越开越火,讲台下的“听众”也从最开始只有几十名硕士生一路扩容到有几百名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同堂听课,甚至还有来自不同高校的教授和校外的企业家“旁听”。
这门课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领衔开创的“材料科学前沿”,不仅课程组织方式前沿,主讲教师每年都“上新”,由来自全球化学、信息、生物、能源等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担任,而且更值得称道的是课程承载的教育理念——学科交叉的思维,多年来逐步从理论到实践,深度融入了每一个育人环节。在课程设置上花大力气的同时,东华大学材料学科还特别注重产学研用融合基地的建设
正如朱美芳院士所言,材料科学是国际高水平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纤维新材料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落实到人才培养上,需要培育跨学科人才这种‘新材料’,未来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催化”、产学研用“聚合”——近10年,我国纤维行业80%的技术骨干及50%的领军人才都源于东华大学材料学科及其交叉融合培养的“熔炉”。这里也为我国多家千亿级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端人才。
最前沿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
最新的脑神经智能纤维材料可以植入大脑,或将催生新的医疗手段;3D打印一体成型的服装能随着环境变色变形;把纸浆制造的余料“变废为宝”,可以制成适应极端环境的导电、储能新材料……在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课堂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大咖经常受邀前来讲课,在线上、线下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仅如此,学院每一位教师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把自己科研中的最新进展第一时间带到课堂,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注入最鲜活的内容。
巧妙引入先进的光学技术,对纤维加工过程中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评估,这是青年科学家成艳华手头正在开展的一项课题。这个学期,作为学院“高材专业前沿课程”授课教师之一,她也和学生们分享了课题的最新进展。
让她欣喜的是,学生不仅对涉及这一材料领域的新的工作机制很感兴趣,而且还有本科生当场提出了自己想法。比如,有人建议也可以将其用于检测聚合物玻璃化的温度,这恰好与目前国际上的最新成果不谋而合。“这样的反馈可谓教学相长,说明一些优秀的本科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交叉思维,而老师就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和引导他们的创造性。”成艳华说。
不光“纸上谈兵”,为更好地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学科交叉,东华大学材料学院还构建了“六个100%”育人新模式,包括100%本科生进课题组进行科创训练,100%科研仪器设备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100%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等。同时,学院还与数百家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向学生开放核心部门,为他们提供最佳的“操练场”。
因材施教,实现“一生一策”
重科研更重育人。在东华材料学院,为一名研究生配备多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导师天团”的案例,并不罕见。
“因材施教,让优秀学生不被‘平均化’,就是要充分信任他们的潜力,并尽可能地为年轻人创造空间和条件。”对此,朱美芳也有亲身经历。她曾指导过一位硕士生,本科学的是机械专业,后来,这名学生在行走机器人和智能材料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为了指导这位学生,学院精心网罗了七八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担任导师。
通过建立“博导班主任”“导师天团”等制度,材料学院实现了本、硕、博全体学生“一生一策”。比如,每个本科生班级均设有“博士生导师+青年教师+管理骨干教师”共3名班主任,形成学术引领、成长导航、管理服务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这个学期开学一月有余,朱美芳作为新一届材料学院“卓越班”的博导班主任,已分别和29名学生完成了“一对一”交流。她有一本专门记录学生情况的笔记本,事无巨细地写着每一个学生的家乡、兴趣爱好、以及入学后是否适应等近况。
期间,有新生向她吐露心声,希望将所学的知识变现,未来能“赚大钱”。对此,朱美芳也循循善诱:往届的毕业生中,就有一间寝室诞生了三家上市公司,涉及的方向包括眼科材料、高端涂料、环境材料,其所处的医疗健康、双碳环保等领域,无不是服务国家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这些来自身边的、真实的、鲜活的榜样,为刚刚进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开拓了视野,也让他们真正理解:实现个人追求和心怀“国之大者”之间并不矛盾,两者结合的价值感和获得感更加强烈。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
“我们的材料学科有自信成为‘世界第一’,这不光是打气的口号,更源自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硬实力。”朱美芳介绍,矢志解决“卡脖子”难题,材料学院多年来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
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朱美芳带领一支“国家队”快速联动全国纤维材料及纤维加工企业、一线医疗单位等,为口罩和防护服材料的材料研发提供支撑。国产特种防护服防护力强、舒适性高还能重复利用,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美国公司的同类产品。现在,高端防护服领域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2021年,朱美芳团队的“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关键技术”,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东华,从事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领域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们深感使命在肩。在占据国际化纤行业制高点的三大高性能纤维,即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均由东华大学材料学科主导研发或完成产业化。而由该学科培养的创新人才纷纷进入头部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里产出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也解决了国产大飞机C919/C929、复兴号高铁、先进柔性电子等大国制造相关领域的关键问题。
朱美芳深有感触地说,做研究,一定要坚持基础研究和问题导向结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瞄准最难的地方,攻克‘不可能’的难题,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断积累理论和实战经验。”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均为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