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中国教育深化改革、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其中,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头戏,直接关联千家万户子女成长、升学,最受社会各界关切和重视。从十八大结束不久开始酝酿高考综合改革,到2014年首批改革试点开始落地,再到此后数年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改革稳步实施,至2022年6月8省(区)跨入第五批改革行列,全国29个省份进入新高考时代。
上海无疑是全国高考综合改革最为耀眼的亮点之一。
早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上海已经在考虑和实践如何有效破除“唯分数论”、有效扭转“严重偏科”、有效实施“分类招考”、有效提高“升学获得感”等桎梏难题。实质成果是2012年推出多项高考改革小措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当年正式实施启用,艺体招生框架初步成型,高考加分项目细加梳理和规范。这些小措施,为后续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几经遴选,最终确定上海和浙江组成本轮高考综合改革首发阵容。最初制订方案的时候,只有明确的改革理念,并没有成熟的政策借鉴,因此方案论证和修改的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各级领导常常为了一个具体举措,甚至一个微观表达彻夜讨论。2014年9月,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标志着此项工作在全国率先起步。
上海方案的总体定位是公平与科学。
一是凸显内涵公平,力求从学习过程、考试评价、招生导向等多维角度,全方位评析考生的优势与劣势,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引导考生根据兴趣、特长选科与升学。
二是丰富选择路径,启动个性化生涯发展指导,鼓励考生文理搭配选科,实施走班教学新模式,激发考生学习动力,提升考生综合能力。
三是深化多元评价,一方面针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采取更为科学的成绩评定方式,另一方面将高考入学依据从只看高考成绩的一元方式拓展为既看分又看人的“两依据、一参考”多元模式。
四是强调分类招考,平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过针对不同诉求的考生人群提供不同升学机会,制订不同方式的考试方案,促进高校科学选才、有效选才。
十年来,上海高考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框架与格局。
正常情况下,每年1月份开展春季高考,为致力于就读应用型特色本科的考生开辟优先升学途径,录取考生得以拥有提前接触大学专业和深化高中研究性课程学习的契机;
每年3月份开展专科自主招生,为无意升学本科的一大批考生提前松绑,以“成功者”的心态主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每年5月份开展三校生高考,为应届毕业三校生专设本专科升学通道,有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其社会地位;
每年6月份开展统一高考,组织大部分考生通过同台竞技、展示能力获得全国范围的升学机会。
随着改革深化,教育部门从进一步夯实中学中职教育教学实效考虑,正在积极谋划新的十年中进一步优化“四位一体”上海高考模式,通过合并考试次数、提升考试效能,在确保考生原有升学获得感的基础上,实现考试招生治理现代化。
这十年,上海高考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许多经验与思考。
合改革的核心脉络是“两依据、一参考”。上海春季高考、专科自主招生、三校生高考以及统一高考中的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批次、本科提前批诸多招生项目都实实在在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在升学录取中的价值与作用,为教育增值评价作出了鲜亮诠释。走班制、生涯指导等因高考综合改革而来的新生教育成品,由上海、浙江起步,业已成为如今全国各省平稳推进改革模式下高中教学的重要法宝。上海高考创新采用的“3+3”模式,启发后续改革省份构建实施“3+1+2”模式,两大模式各有千秋,在中学教育教学和高校人才选拔中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正向作用。
十年弹指一挥间。上海高考过去十年积淀的成效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未来中国考试招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起点。新的十年,将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起步,上海高考要不断励精图治、不断优化功能、不断提升社会满意度和人才选拔有效性,为中国教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刘玉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