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高了、学历也高了,但为什么就业压力也在加大?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试图给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或许,不少年轻人在读了大学甚至在读完研究生后,就不太想做艰苦的事情,这是教育中的矛盾。”
9月28日,“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民办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杉达学院举行,包括裴钢在内的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任,尤其在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方面,高校办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高德毅直言,当前,从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结构看,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还不够。在高校顶层设计层面,亟需进一步优化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教育办学的政策激励、资源保障及制度安排。
面向未来,如何帮助青年学子更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包括适应职业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谈到,高校要准确定位,坚持面向社会办学,“大学开展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为人才培养服务。简言之,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负有育人的责任。”
作为上海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上海杉达学院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的创新举措也引发高教界不少专家的关注。以该校护理专业为例,从2013年到2022年,仁济医院先后留用上海杉达学院毕业生212人。其背后,学校开设的“仁济班”功不可没。学校与医院双方开启订单式培养后,“仁济班”结合社会岗位需求,特别开设了危重症、血透、手术室等专科特色方向,校企共同参与招生、培养、就业。在就业方面,不仅“仁济班”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从用人反馈看,这一学生群体也以“专业思想稳定、沟通能力强、操作技术好”的特质,受到医院方面的肯定。
培养应用型人才,仍然需要“模式创新”。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介绍,该校正在重构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就本科教学而言,将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加强对学生实现多领域拓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以进一步突出职业发展胜任力。
此外,通过“入企办学”,上海杉达学院已与一些头部企业合作,先后创办了两个产业学院,合作建立了六个平台学院,联建八个教学医院,产教融合结出新硕果。2021年,上海杉达学院现代智慧服务产业学院获首批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上海杉达学院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