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弟弟被某大学土木专业录取,想复读”的帖子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知乎上还有网友提问,“可能被浙大建筑和土木大类录取了,现在感觉要崩溃了怎么办?”对此,有答主称,“千万别来”,并讲述其同学为各大985土木硕士,如今在各大房企耗着。还有自称18级西交土木专业的网友表示,半途选择复读。
除了土木等传统工科专业“遇冷”,考生对于选专业的焦虑不止于此。民间俗称“天坑”的“生化环材”专业、今年“降温”明显的财经类专业、被戏称为“贵族专业”的纯文科……越来越多的专业被打上 “坑”的 标签,在社交平台的吐槽比比皆是,现身说法“劝退”的网友不在少数。
最近,数千万高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高考志愿填报,无论文科、理科还是工科,在网上各类报考咨询和建议中,似乎遍地都是“坑”,这些专业都不能报吗?这让不少人更迷茫了。
某一个专业究竟是“天坑”还是“宝藏”?高考填志愿该怎么选?
“天坑”本身是人为的定义,不必过多地受外界影响
生物物理学家、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长聘副教授储祥蔷本科学的是核物理,现在她在做生物物理相关的研究。日前,在一场网上招生咨询直播中,她和多位古生物学家、物理化学家等一同探讨该如何看待“天坑”专业。在她看来,如果认为“天坑”专业就是不太好找工作,或者找不到高薪工作的专业,那么,核物理专业的确可能“坑”。因为对口的工作很少,可能去核电站或者做科研。
但她认为,自己的专业并不 “坑”,只是物理要难一些,所以入门的门槛比较高。关于考生提到的就业问题,她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做喜欢的工作,也有能力从事这个工作。未来的学生,在温饱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应该更多考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感兴趣和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仅仅找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然后这样过完一生。
眼下盛行的一种评价方式,从就业“性比价”的角度称某些专业为“天坑”。事实上,有不少考生家长受此影响,甚至直接在志愿表上排除了这些学科。多位专家均指出,“天坑”专业本身是人为的定义,考生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要有独立之思考。正好比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选专业也是如此,不必过多地受外界影响。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朱学栋表示,考生和家长跟随热点趋势的想法非常正常,但首先要理性的分析某一个专业是不是“坑”。“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下的方向,尤其基础学科专业更无惧所谓的‘坑’。”
他介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正“当红”的领域,都以“生化环材”专业的发展为基础,相关专业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从化工专业应届生的就业薪资来看,优秀硕士、博士的收入,并不输当下最热的人工智能。同时,他也坦言,普通毕业生的收入可能确实不及风口上的热门行业。“然而,仅以化工专业为例,人才缺口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存在。”他开玩笑地说,尤其随着传统化工的转型升级,合格的学生不可能找不到工作。
多年前的报考热门专业“降温”,“常青”的是兴趣而非专业
今年,多所以土木工程等建筑类为优势的大学“遇冷”,在不少省份的投档线出现明显下降。即使在同一省份内,从录取分数来看,一些学校的最低录取线是土木或者材料等工科专业。搜索相关报考建议,网上苦口婆心“劝退”别人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网友,也不乏多年的从业者讲述自身经历。实际上,十数年前,在全国基建项目高歌猛进和房地产行业蒸蒸日上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一度在热门高分专业里独领风骚,不逊色于今天的电子信息专业。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周洪涛指出,每一次产业的变化和当年的“市场行情”,对考生的志愿填报影响都很大。从早年的理工、贸易、建筑、财经到如今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专业,不少人出于“跟风”“从众”的心态做出选择。
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当年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这让他和家人选择了化工专业。但大一时,他就发现自己虽然是个理科生,兴趣其实更偏向艺术和设计。他努力争取校内转专业,中途转向学习设计,在跨学科中实践感到很快乐,也从不觉得累,反而很有成就感。数十年过去,今天看来,他觉得自己的坚持没有错,找到终身热爱并具有创造性的事业才能最大激发一个人的长期潜能。
他建议考生,不要过度根据“市场行情”而忽略了自身的特质和兴趣,因为真正“常青”的是兴趣而不是专业。眼下的热门专业不断出现,很难说未来的发展,可能过了几年之后就并不复当年的盛况。所以,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让兴趣引导,在大的方向上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太多。
“从长远来看,行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一直是波浪式前进。”朱学栋举例说,过去数十年,外语、国际贸易等专业都经历过类似的热潮,随着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趋于饱和甚至人才过剩。因此,他也建议考生,静下心考虑未来的发展,守住本心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