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位母亲求助。
女儿有一个很厚的笔记本,从初一起就不停记录。每天会拿到学校去,不给任何人看。
起初,妈妈以为是写日记。
可后来,女儿已经高三了,还拿着本子到处写,成绩也下降了许多。一气之下,她从女儿手中夺过笔记本,扔进火盆烧毁。
那一刻,女儿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安静地走向屋内,饭也不吃。
直到妈妈拿出手机威胁,女儿才哭着说出真话。
原来,女儿打算高考后创作小说。而本子里,正是女儿这6年间积攒的全部灵感。
看到这一幕,真的很心疼。
多年的心血全被妈妈毁于一旦,无异于杀人诛心。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以“一切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对孩子实行“一言堂”教育,丝毫不顾孩子的感受。
孩子不被父母理解,正是家长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
父母最大的失败,就是无法共情
《共情力》的作者乔拉·米卡利曾说: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很多父母最大的失败,就是无法共情。
前段时间有个热搜,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了?
热度最高的回答,让人感慨万千——
小时候妈妈怕她感冒,总用热水帮她洗澡。
那种热水当然不至于把人烫伤,但对于皮肤娇嫩、大半个身体都要泡在水里的幼儿来说,那个温度就像刚出炉的炭块一样,难以忍受。
所以,她不止一次向妈妈抗议:“水太烫了。”
可妈妈每次都熟视无睹:“我觉得一点都不烫啊,没事,洗洗就凉了。”
甚至有一次,她被烫得嚎啕大哭。妈妈也只是冷冷回应:“烫就兑点凉水,这有什么好哭的。”
久而久之,她不愿再与家人诉说心事。
因为她烫伤的不仅是身体,还有那稚嫩的内心。
突然想起知乎博主@Pity的故事:
那天妈妈去澳门,在微信上发了两张包的照片。
可她心里无感,便一再强调:
“我不喜欢,不要买。”
“我不背这种双肩包。”
“听不到吗,我不要。”
手机那旁的妈妈却置若罔闻,执意要买:“这个包很好看,你喜欢的,回来就背上。”
一次次表达式的呼唤,在博主的内心深处,如此渴望能得到妈妈的尊重与理解。
然而事与愿违,她等到的却是,妈妈一如既往的“视若无睹”。
每个人都有心理渴望与需求,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与关爱。
父母只有透过与孩子共情,才能设身处地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正确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
“共情障碍”,源于父母缺乏“同理心”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将一个圆球对半染成红、黄两种颜色。让两人分站在两边观察圆球,询问两人球体颜色。
结果,一人坚称是红色,另一人坚称是黄色。甚至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色盲”,为球体颜色争执不休。
随后,心理学家让两人位置互换,再次查看球体颜色。他们才发现球体颜色的差异,只源于他们站在不同角度观察。
显然,角度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
所谓“同理心”,正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人的真实感受。
父母缺乏同理心就如同“圆球实验”一般,因看待问题角度不同而陷入争吵,亲子关系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少年说》中,高二女生曾依诺曾向台下的妈妈喊话。
小时候,每次她和同学闹矛盾,妈妈总是惯性指责她。
本以为和妈妈诉说委屈,就能获取一丝理解与安慰。妈妈的回复却十分无情:“你是不是哪里又犯错了?”
最终,这个女孩被确诊为抑郁症患者。
其实,孩子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可。
美国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倘若孩子长期遭受父母责备、否定与打击,极其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与消极心理。
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是父母怀有一颗“同理心”,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回应孩子的“感同身受”。
成功的教育是,父母懂得有效共情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分享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母女吃饭,蔡少芬正和大女儿说话,没注意到小女儿喊“妈妈”。
被忽略的小家伙顿时急眼了,嚎啕大哭起来。
蔡少芬感知到孩子心情,但她并没有制止女儿哭闹。而是轻拍女儿后背,温柔地说:“我知道的,你哭吧。”
不一会儿,小女儿情绪逐渐缓和。
蔡少芬问道:“你舒服了没有?”
小女儿回答:“我舒服了。”
显然,优质的亲子关系,离不开父母对孩子的共情。
父母具备“有效共情”的能力,更是对孩子最大的精神鼓励。
《这样做父母就对了》一书这样写:
父母对待孩子,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是人就有情绪,所以父母更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培养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主的意识与情绪。
孩子负面的情绪波动犹如弹簧一般,父母一味地训斥与压制,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弹簧“爆跳起来”。
因此,父母只有发自内心去理解孩子,以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以温和言辞回应孩子的“真情实感”。
孩子才能感受到温暖,并卸下负面情绪的“枷锁”,理性接受鼓励与引导。
一位教育家曾说:“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也许孩子,没有出类拔萃的聪慧,没有温文尔雅的举止,没有热情开朗的个性。
但父母仍可以透过爱,共情孩子的真情实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引导孩子积极正向地成长。
这正是父母给予孩子,最温暖无私的教育滋养。
作者:已言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凯叔讲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