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各大高校“出发”的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已陆续抵达“目的地”。不少Z世代新生,将自己录取通知书的“开箱”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开箱”时的喜悦满是他们对“大学生”这一身份转换的骄傲,而不少高校今年的“简约风”录取通知书,更让新生收获录取之外的惊喜。
带有“时间戳”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以让学生的启封时间以毫秒级精确度记录下来,满满未来感;记录百廿余年校史的重要节点的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则充满历史厚重感……如果说过去几年,高校在“卷”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让一个个扁平的信封逐渐“膨胀”成硕大的礼盒,甚至还出现过普洱茶、檀香等礼品,那么今年很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可说是恢复了“本来面貌”。
日前,教育部提出,各高校要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往往隐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同样,这些“回归原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让学生提前感受大学历史传承
不论是清华紫、交大红还是浙大蓝,今年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颜色到设计都体现了大学的历史传承。
华东理工大学今年的特别版本科录取通知书每一处设计都体现了“传承”,这所当年为解决新中国化工领域难题而成立的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除了可以从薄薄的纸质建筑转盘中抽取以外,一同寄送的还有校园地图的70块拼图,让新生一边熟悉校园,一边畅想属于自己的理想蓝图。
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录取通知书沿用“交大红”,通知书在未拆开前是闭合的交大校门,随着考生逐渐拉开内页,缓缓抽出通知书,滑过内页下方的时间轴,仿佛列车从百年前驶来,记录了百廿余年校史上的重要节点。
今年,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以“捷报”、璀璨之星作为主设计元素,随信有一份五大书院院长联袂为新生特别定制的书单,推荐书目包括《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当下与未来》《生命的法则》等。任重书院院长陈尚君推荐的是《好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中有众多学者的个人经历和读书治学感受。陈尚君说,虽然大家经历各异、方法不同,但努力读书,致力学术,则差可称道,希望对同学们进入大学学习、探索学术方向有参考价值。
满满高科技激发学生探索愿望
不需要昂贵的材料,一张薄薄的纸能承载厚重的历史,也能传递一份高科技力量。
今年,浙江农林大学“不用纸”的2022版新生录取通知书备受关注。学校通过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用毛竹制作“最科技”录取通知书,不到3张普通A4纸的厚度,可任意弯折或像纸一样卷曲成轴。
东华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有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学校参与航空航天发展的专业特色元素更是点睛之笔。录取通知书由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吴春茂带领本科大四学生一起设计,据他透露,整个设计最终主题是“期待全新旅程”,即期待大一新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勇敢探索未知世界。
中国科学院大学今年寄出的“至简”本科生录取通知书满满高科技,通知书上有为每一位新生定制的独一无二的“时间戳”,采用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和密码学技术,新生扫码就能以电子形式记录“启信”的毫秒级精确时刻,时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根据“北京时间”校准发布。
国科大校长李树深院士在给新生的信中写道:“来到国科大,希望你保持好奇心,相信时间的神奇。”他说,希望学生能保持本真,勤于思考、勇于担当,敢于质疑、善于创新。
以情动人才是最高级的“设计”
在新生开启信封的那一刻,通知书就是他们和学校互动的界面和窗口,第一份“见面礼”代表了不同大学的文化底色。比起价值不菲的周边礼品,以情动人才是最高级的“设计”。
“录取通知书的简约和仪式感并不矛盾,它承载的意义和物品的经济价值没有直接关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潘霁认为,通知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对自身气质把握的精准程度。
专家指出,大学“见面礼”要赋能学生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为炫而炫、更毋论攀比奢侈。
“需要‘攀比’的是这份仪式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成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耀背后,是年轻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潘霁说,通过录取通知书的投递、新生入学流程,甚至新生拿到通知书后在社交媒体自我披露和相互交往等环节,大学得以更多地在精神气质层面影响学生。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