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余悸犹在、世界战乱不止之际,选取夏至这样一个寓意美好的日子,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就是希冀以面对面的微笑,去驱散灾难笼罩的阴霾,激发每个人心中的希望之光,照亮通往未来的新纪元。”
昨天(6月21日)是夏至,在华东师范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上,校长钱旭红院士如是说。
送别又一届毕业生,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在两校区以分区块、错时空的方式,露天举行并同步线上直播,为毕业生扬帆启航。
今年,华东师大共有毕业生7419人,其中本科生3671人,研究生3748人。毕业生中,超过五分之一的同学将继续求学深造,三分之一的同学立志投身教育事业。还有的学生选择投身军旅、服务基层、支援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2022年,华东师大有近500名选调生扎根基层一线。
在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奔向社会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校长钱旭红院士围绕年青一代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时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等重要主题,以“以梦为马,大道至简,拓新纪元”为题,为2022届毕业生致辞。
钱旭红希望毕业生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和平、安详渐失的不确定的世界,要学会积极应对挑战、危机、甚至动荡,更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
“相信你们,一定能像这次抗疫中表现的那样,作为这个世界的主动参与者,能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勇气、毅力,以自己的专业学科才能,找准定位、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主人,不仅自己能走出迷茫,还能将周边人带出迷茫,为社会带来希望,为人类实现梦想。”
钱旭红用“历史接力棒”作为比喻,系统地阐述了对经过了疫情考验的一代“抗疫青年”的人格期许和精神鞭策。他指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希望大家懂得学史明智,鉴往知来,从历史和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来应对当下的挑战;希望大家遵循先秦时代的哲学智慧“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让中国先哲的智慧点亮心智的生命之灯;希望大家谨记“善为道者,道予善人”,真正的得道圣者,实际是虚怀若谷、人格健全、向上向善的平凡人;希望大家携手融入世界、创造未来,以擅长处理不确定性的量子思维,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积极参与世界,投身时代大潮,以拥有无限未来。
钱旭红说,这一届毕业生真心不容易,他希望大家将这段时间里所遭受的委屈、伤痛和磨难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相信大家将成长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各行各业的领军英才,期待毕业生们终身学习,探究实干,不辜负内心的自我期许,将自己变成卓越的人,担负起强盛民族国家和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
在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绘制人生崭新蓝图的时候,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亚在致辞中对师大毕业生寄予厚望,“我看到的是我们华东师大师生无惧风浪、勇于搏击的强大精神。正如海明威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1994级房地产系本科、2010级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校友,易居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丁祖昱、1985级中文系校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作为校友代表发言。王为松精心录制一段视频与学弟学妹云端相聚。他谆谆告诫学弟学妹,“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还会遇到更多、更复杂、更艰难,甚至是更奇怪的挑战,这就需要运用你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和逻辑,去做出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大学教育固然包含了各种崇高的目标,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大学,就是为人类的常识和底线修筑堤坝。”
毕业典礼上举行了未来教师宣誓仪式,由1986级数学系校友、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领誓。之后还举行了毕业生出征仪式。
未来教师宣誓仪式,由1986级数学系校友、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领誓
校党委书记梅兵为毕业生代表授旗
以下为钱旭红院士演讲原文:
以梦为马,大道至简,拓新纪元
在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钱旭红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6月21日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夏至。中国自古就有在夏至祈福的风俗,祈求灾消年丰。在疫情余悸犹在、世界战乱不止之际,选取这样一个寓意美好的日子,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就是希冀以面对面的微笑,去驱散灾难笼罩的阴霾,激发每个人心中的希望之光,照亮通往未来的新纪元。
在此,我用“以梦为马,大道至简,拓新纪元”为题,作为致辞,与君送别。或许会有一些同学因为无法赶来现场,身穿学位服体验这一重要仪式而感到遗憾,但希望这种遗憾不会成为大家一辈子的缺憾,而能够成为铭记终身的特殊记忆。
各位2022届毕业生,入校以来至少近一半的时间,是在疫情防控氛围中度过。疫情发生得如此猝不及防又绵延反复,2年半过去了,我们依然在抗击疫情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特别是这个春季,注定将成为学校历史上、各位同学们人生履历中最为特殊和艰难的一段时光。
100天校园封闭和准封闭管理,你们错过了春天的鸟语花香;出行的不便,你们错失了许多访学访研、参与实践的机会;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你们失去了老师同学面对面趣味相投研讨的快乐;甚至大家不得不足不出户,忍受着数周“失去自由”的痛苦煎熬。在此,我由衷地向各位道一声问候:2022届的7419名毕业生,你们辛苦了!
但是,即使在这因疫情而压抑、动荡的2年多里,我们仍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在学术之路上不断攀援晋级。你们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学术竞赛上屡创佳绩;即使是在被疫情严重干扰的几个月里,不少同学或是日夜坚守在实验室潜心科研,或是在寝室的微格内埋首研阅。
在校园里,你们身披“大白”“小蓝”,化身服务他人的志愿勇士;在校园外,你们直面“最难就业季”,奔赴全国各地,扎根基层服务社会。正是大家的坚定乐观、勇毅奋进,才迎来了今天的顺利毕业,为自己求学生涯划上圆满句号。
在此,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我们曾经一起同甘共苦、并肩奋战!也要衷心感谢始终守护你们成长、支持学校工作的全体家长,衷心感谢始终守护校园安全、坚守在育人第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
各位同学,当我们把今天遭遇的磨难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头脑就会更加清醒,信念就会更加坚定。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上,长期引领世界的中华文明曾经不幸地打了一个百年的瞌睡。历经百年屈辱、血泪和牺牲,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之时,“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声音,是那样的前瞻和深邃。前辈们不忘文明的永续担当,着实令我们感佩!
经历十年动乱,改革开放启航,“发展是硬道理”将国家从坠落的悬崖、崩溃的边缘拉回。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的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历程,踏上了国强民富的新征程。然而,还来不及享受劳累后片刻的安宁,还来不及对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喘息、消化和平衡,突发的疫情、冲突和战乱、全球化逆转、经济降速、就业困难,就一股脑地涌现在我们大家的面前。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和平、安详渐失的不确定的世界,未来你们可能需要应对挑战、危机、甚至动荡。你们应能“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虽然未来是否顺利尚难预料,但几年来的抗疫锻炼已经强健了你们的神经、强大了你们的臂膀。相信你们,一定能像这次抗疫中表现的那样,作为这个世界的主动参与者,能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勇气、毅力,以自己的专业学科才能,找准定位、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主人,不仅自己能走出迷茫,还能将周边人带出迷茫,为社会带来希望,为人类实现梦想。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你们的手上。你们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国民的主角、人类的主角,将代表中国、代表先辈、代表人类去攀顶的一代新人。中华文明、东西南北的人类文明,在和平发展年代给予你们滋养和关爱,量子前沿、人工智能、网络大数据、合成生物等科技人文给予你们背景和精彩,大变局的时代给予你们前所未有的巨大舞台。人类未来必会属于你们、必定属于你们,新一代的“抗疫青年”。
接过历史接力棒,“抗疫青年”们,希望你们懂得——
学史明智,鉴往知来。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数千年来,我们民族对大道规律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有着超乎寻常的深刻理解,就连孩童都通过《三国演义》知道点滴道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学说,极大地影响并坚韧了每一个人,大喜过望时能保持谨慎,极其危险时能满怀希望。中华文明历经磨难,被众多杰出历史学家们认为是能跨越并连接世界上不同种族、宗教、文化的希望。我们既是文明又是国家,曾经不断地复兴振兴,从未消亡,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和现象。时间是决定一切的缓慢但坚定的力量!长寿者能书写别人的历史,只要我们不忘记历史,就能在历史的经验中创造性成长。因为,5000余年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史见证过太多的消亡和成长、衰败和辉煌。
我们的先哲几千年前就指出了超能善成的方向、途径和秘诀,如: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不治,具体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哀者必胜、善行无迹、善建不拔、大制无割等等。在物质丰富、技术进步的今天,如果你们能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我们祖先的智慧,就能为人类的治身、治学、治理、治国、治世等书写新的篇章。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大国的新一代青年,希望你们懂得文明互鉴,既知晓东方文明的西方渊源,更知道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能以中西融合、古今互通的心态,在自己的岗位上,学史而明智,鉴往而知来,那你们一定比先辈、前辈们更能处理好复杂的问题、化解危难情势,在服务中求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接过历史接力棒,“抗疫青年”们,希望你们遵循——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类尽其所知所能的“有”,只占宇宙世界的极小部分,那剩余的、被称为“无”的巨大存在,如暗能量、暗物质,可能永远难以知晓。所以,你们不能因为“有知”而傲慢,并要对“无知”保持适当的敬畏。如此,你们就能深刻理解“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生吉祥!
大道至简的“熵定律”告诉我们,减熵需要开放、积极、谦逊,虚怀并包容,只要你们不断进步并坚持开放,一定会比以前有更多的已知,但同样会比以前有更多的未知。我们要时刻知道自己的无知,并不断求取前沿的新知。
迷失者、颠狂者以欲望为动力,永续者、功成者以规律为动力。要想跨越认知的禁飞区、无人区,去掌握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就需要对大道规律投入敬仰,充满敬畏。规律是自然而然的,而规则是人们设定的。尽管诸位学有所成,但需要谦逊地知道,你们只能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以梦为马、以规律为图腾,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以实现梦想。
如果说,和风细雨、寂静安宁是自然,那么,短暂爆发的狂风骤雨、地动山摇也是自然,宇宙天地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恒定的自然。因此,你们应熟知有无、强弱、多少、柔刚等时刻都处在互补和转化之中,根据规律制订规则并适当择机把握,就能遇难呈祥,不败常立;即使处于劣势,擅长坚韧,也不会失去未来希望。遵道而行,就能做到柔胜刚、弱胜强、少胜多、不癫狂。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你们既要鼓励为造福人类去探索未知、发明创造、遨游太空、延年去病,但你们又要小心那些超出个人权益的过度欲望。要警惕资本贪婪的眼睛、权力狂妄的神情,情绪极端的言行。学会适可而止、功成身遂,防止竭泽而渔、贪得无厌。世界上无数的战争、动乱和个人的失败、烦恼,均源自偏执妄为、违反道律。如果少私寡欲,而不是消极避世,就能得道多助,能看清和发现更多的规律,人世间就有更多的平和,每个人就有更多的幸福。
接过历史接力棒,“抗疫青年”们,希望你们谨记——
善为道者,道予善人。
上善若水,水几近于道。水可为气体、液体、固体、随容器而形,可柔弱如雾,可坚冰胜铁,可滴水穿石,善利万物而不争。真正的得道圣者,实际就是这样虚怀若谷、人格健全、向上向善的平凡人。他们性情真实而不虚伪,表现为有时缓有时急,有时粗有时细,有时柔有时刚,返璞归真、圆融通达,总能设身处地从外界和他人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所以思维格局在众人之上。他们不会只想自己,总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少有偏执,能把自身和周边融为一起,荣损一体,集众人之智和之力为一股绳,如此就成为大道规律的化身、众人的化身,故无往而不胜。
《愚公移山》告诉我们,终有所成的人,看上去似乎很愚钝,那种专注是在大道规律指导下的大智若愚;有些人看上去很聪明,但少有成功,实际可能是背离大道的大愚若智。拥有并内化远大抱负,坚韧毅力和全神专注,就能培养出你们自己的自驱力。用心淳朴、低调踏实、不争而争,就能把小聪明变成大智慧,从而变成老子所称道的愚者,进而能“得道多助”,成长为优秀的领导者或者卓越的平凡人。
接过历史接力棒,“抗疫青年”们,希望你们携手——
融入世界、创造未来。
要感谢笛卡尔、牛顿、门捷列夫、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等对你们的思维贡献,但对他们的不足或者缺失也应有所了解。要感谢并学习享誉世界的老子、孙子、朱载堉、王贞仪、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铭记他们对全球文明的贡献,并记住他们的希望,竭尽你们的所能。
在涉及大众权益和民生领域,毫无疑问的原则是,凝聚最大公约数,服务普罗大众;而在竞争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学术艺术领域,正进入以少胜多的创造性时代。在这个时代,你们既要感激牛顿经典思维对你们的培养哺育和帮助,又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僵化。值此大变局的时代,急剧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社会、生态、地缘、经济和政治,更体现在学术、艺术等领域。
量子学说、量子科技、量子思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姿态颠覆性地改写当代和未来。“有你没你一个样”的僵化被动的牛顿经典思维,回避了创造性、复杂性和神秘性;而“世界因你而精彩”的积极主动的量子思维,激活了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新量子革命让我们的文明在千年后再次站在了学术的最前沿,接近了世界之巅。
在已经过去的那个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曾经悲惨地失去过许多;在未来不确定的世界里,无限的可能在等待着你们。当你投身其中,世界就会因你而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希望你们以擅长处理不确定性的量子思维,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积极参与世界,投身时代大潮,以拥有无限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心不容易。希望你们将这段时间里所遭受的委屈、伤痛和磨难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而不是转变为导致抑郁的压力。你们攀登文明之巅的最后征程上可以有不同的声音,但不能泄气颓废成瘾,更不可出卖灵魂,因为设置羁绊者不会给你们任何跌倒后站起的机会。我们需要一个节制贪欲、消弭冲突、和平友爱、不断拓展人类认知和能力的世界和时代。
我相信,你们将成长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各行各业的领军英才,期待你们终身学习,探究实干,不辜负内心的自我期许,将自己变成卓越的人,担负起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的责任。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诸位手里,你们就是传承文明、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灭星辰!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道别在夏至,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仰望夜空繁星点点;这一天枝更繁叶更茂,毕业花正馨香连连。
在这个寓意天长地久、孕育无限可能的美好日子里,再次送上母校的祝福和期许:祝福你们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创造无限可能!前程似锦!期待你们与师大的情谊地久天长!
作者:吴金娇 通讯员田波澜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华东师大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