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天宫课堂”的第一课,为中小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天文学的窗户。
天文是什么?简单来说,天文是一门研究天体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并列为六大基础自然科学,同时也是唯一没有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学科。
然而,深邃宇宙的神秘感,从未阻碍人们揭开其面纱的探索之路,天文学几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天文学知识也已浸润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中。
天文有什么用?古人通过观测日月星辰判别方向,并且研究其出没规律,以确定农时;如今,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航天等高尖端行业中,仍然需要通过天文学完成精确报时。
同时,现代天文学通过更精密的设备及更前沿的理论继续探索宇宙是什么、宇宙长什么样、其他星球上有什么,逐步揭开深邃宇宙那层层神秘面纱。
天文学知识除了可以让我们掌握天文现象及宇宙发展的规律之外,更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
虽然天文学曾经是一门观测学科,开展天文研究大多需要“靠天吃饭”,当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时,城市夜空被灯光点亮,星星逐渐“隐身”。但是,天文学仍然在北京等大都市里备受中小学生的欢迎。不过,要开展天文学教育,仍然需要通过更多方式解决课程与师资的问题。
打破学科分界,让隐藏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天文学“现身”
从现有的校内教学内容看,小学科学、中学地理等学科都以主题形式加入了天文学内容。比如小学科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太阳系、五年级的教学内容看星空;中学地理则在高中第一学期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涉及太阳系、月球(包括月相)等,甚至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也有不少天文学内容,打破学科之间的分界,方能让中小学各门课程中的天文学“现身”。
以语文学科为例。老师讲解课文《牛郎织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结局寻找在夏季星空辨别牛郎织女两颗亮星的方法;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讨论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如何可以做到“西北望,射天狼”,引导学生去探知中国星官体系的秘密;在讲解《生查子·元夕》时,不妨结合月相知识分析为何诗人在黄昏时分可以看到“月上柳梢头”;亦可以同样结合月相知识,在品读《枫桥夜泊》时,分析诗人半夜看到落山的月亮长什么样。
再如,可以在初中物理讲解透镜成像时,分析望远镜甚至天文望远镜的成像原理,从课本内容中的单块镜片拓展至透镜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光学知识;化学课程中讲述元素颜色时,可以引入光谱分析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恒星光谱分析遥远天体的元素组成。
大中小学联手开展校园天文社团活动
如果说学校课堂目前的天文学知识,都属于片断化学科学习的话,那么大中小学完全可以联手通过天文社团、天文拓展课等形式,满足学生对天文知识学习的需求。
虽然上海开设天文学专业的高校并不多,但有天文社团的高校却不少。据笔者所知,复旦大学天文社团就多次前往思源中学,为中学生分享天文知识,教授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为求知小学开设《“遨游星河”天文小课堂之家园篇》系列课程。
除高校以外,校外教育单位也是青少年天文教育的助力者。以杨浦区为例,少科站常年开设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天文课程,举办各类天文活动,每年参与课程、活动的人数均在千人以上,并且与区域学校进行共建,今年起更是推出对接学校课后服务的天文课程,有效推进了区域内天文教育的发展。
开展天文教学活动,比起郊区,虽然市中心少了些能够衬托出更多星星的黑夜背景,但也多了一些有利的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寻觅并挖掘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实现资源整合。
上海天文馆尽管位于南汇新城,远离市区,但于去年11月份启动了馆校合作计划,从首批签约的学校看,除场馆周边学校外,半数签约校位于市区,通过馆校共同开发课程,让身处市区的学校能够共享全球最大天文馆的资源。去年12月,上海天文馆又推出了线上虚拟展厅,使得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馆内的展品。通过这些资源的整合运用,城市里的孩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自己学校或在家中学习天文知识。
城市不应该成为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的洼地,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同样有机会仰望星空,探究宇宙深处的奥秘。挡在孩子和星空之间的,从来就不是由霓虹灯造成的光幕,而是仰望的机会。
作者:陈宇新(作者为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科技活动部部长,天文教研组组长)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