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堰文化馆
提及江南乡村,不少人首先想起的便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水而居的画面。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常青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乡村聚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上海的城镇化率已达90%左右,比全国平均指标高出很多,接近国际水平的上限。“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原汁原味的农舍已保留无多。上海的乡村聚落及景观演进,必然要探索一条适应大都市郊野风土特征和风貌特色的创新之路。”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界诸多专家的认同。他们认为,农村不能简单复制城市建设形态,更要在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保持上海乡村的空间记忆。
如何打造有风貌有韵味,既有入眼的景观更有走心文化的上海乡村?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他们均表示,未来乡村不仅是重要的居住空间、创新创业空间,还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阵地。三年来,双方各自发挥优势,广泛搜集近年来上海乡村地区陆续建成的优秀设计作品,经资深专家遴选后汇聚成《乡村设计:理论探索与上海实践》一书。在今天(12月31日)的新书发布会上,专家学者畅谈什么是乡村设计、什么是好的乡村设计。
高度城市化的上海乡村设计亟需量体裁衣
记者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2018年以来,本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从第一批8个,第二批28个,第三批32个,到第四批还要验收19个,覆盖面持续扩大。部分示范村,如金山水库村、奉贤吴房村、嘉定联一村、宝山沈杨村等取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是也有专家学者提出,相较于示范村的创建个数,让大家普遍满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村庄还相对较少。
“部分村镇存在重项目实施轻村庄设计的情况,对乡村的总体布局缺乏谋划,对乡村的整体风貌缺乏设计,投入大量精力物力之后总体效果却得不到体现。”业内人士分析,其中关键因素是乡镇干部对村庄设计缺乏足够重视,对如何通过实施村庄设计达到预期效果缺乏经验缺乏理解。
破解这一难题,学界牵手乡镇很重要。
常青分析,就总体而言,上海高度城镇化后的乡村聚落,已经或正在走出农耕语境。除了20世纪80、90年代用水泥、铝合金门窗翻新过的传统农舍,上海乡村中也不乏以彩色机瓦坡顶级瓷砖装饰墙面的欧陆风时期简易洋楼,还有一些在工艺材料和审美上更具现代感的城镇建筑。“要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开展上海乡村设计探索,首先必须区分对象,聚焦问题,服务需求,量体裁衣。”
譬如,是农家自用,还是租赁或民宿?是居住社区,还是观光景区?抑或二者的混合体?常青举例,建成遗产类的传统聚落,必须以法律、法规和专项导则为约束条件进行再设计。而对于平移或新建的乡村聚落,则应在地景、尺度、肌理和场所感等方面,与城市居住社区、商住综合体及其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相区分,以免造成城乡建筑和景观风貌的趋同化。“一言以蔽之,乡村建筑设计应能体现出在地的场所精神,可将之概括为:中国当代的、上海韵味的、与古为新的、融入地景的、田园风光的……”
向阳村村民住房更新设计
打造上海韵味的乡村对涵养城市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上海韵味的乡村?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王海松看来,上海乡村脱胎于江南水乡,其乡村建筑大多“以院为元”,成院宅相生、朴素自然之态。江南民居的精巧、秀气与“五方杂处”的交融、杂糅共同谱写了城市建筑的主旋律。比如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安置房项目,以传统民居的粉墙黛瓦、错落形体、院落组织为建筑语言,追求与地域环境的契合。这样的乡村建筑挖掘上海的城市文脉,对涵养城市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常青介绍,迄今上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只评上13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也仅认定了5个,与江浙一带还有差距。“良好的乡村设计,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引领乡村风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峦峰认为,乡村设计必须以尊重和保护乡村风貌和特色为基本出发点。乡村设计不应以大肆增量建设为主,而是在发现和明确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以预防破坏和局部改善提升的手法为主。峦峰指出,“相比各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在这方面的努力,一般乡村工作更为滞后。”
为此,专家们需要在设计前期开展认真的调查工作,分析提炼乡村风貌特征并明确其未来的共同导向。比如金山区枫泾镇莲锡乡创书院由原莲锡庵改造而来,建筑师保留了原木构屋架和观音兜山墙,具有典型的江南韵味。
但乡村设计的目的,不是要将乡村面貌恢复至某个历史阶段,更不等同于拙劣地模仿历史传统。专家们同样指出:乡村设计并非一味重复传统,而是要在集成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进行设计改造。
“譬如仍有乡村存在人畜混居、户厕基本卫生不达标且远离宅院,以及厨房和卧室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况,因此,必须加强设计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引导性要求,已符合更高的卫生、安全乃至社会文明的需要。”峦峰说。
浦秀村“三园一总部”(合景泰富)项目
乡村“网红”设计应当纳入乡村整体风貌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需要怎样的乡村和郊区?上海乡村设计究竟要挖掘文脉“往后看”还是锐意创新“往前看”?专家们也表达了观点。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随着“梦想改造家”等节目的走红,设计师为乡村居民改造住所颇受网友关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设计师们提供的具有视觉吸引力的“网红”改造设计往往最终会“败给时间”。尤其,曾经美轮美奂的改造居所中设计师的设计想法,因不够实用而被现实侵蚀。
问题出现在哪里?更多专家学者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当今的设计师缺乏乡村生活经验,忽略了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很多设计仅考虑了是否可以拍照形成网红效应,能不能赢得朋友圈的点赞和转发,将功能和设计的合理性降成了次一级的需求。
比如,有设计师完全将城市网红建筑搬到乡村,结果变成一个空降在乡村中的城市飞船,与当地环境格格不入。又如,乡村建筑外形一味仿古,内里仍然是基于城市生活习惯而想象出来的业态布局。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乡村地区的一些流行网红作品,应当纳入乡村风貌的整体优化导向,并且经受历史的检验,而不是相反地将其作为风貌优化的导向。”栾峰解释,乡村设计应当是积极实用的。乡村设计师应当从更综合性的角度出发,引导自然环境品质的提升和社会经济活力的导入,通过设计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更宏大的生态、安全、风貌、经济乃至社会需求。
特色相关链接:
《乡村设计:理论探索与上海实践》所收录的作品,均为近年来新建成作品,遴选范围覆盖全市域,且种类较为齐全,能够较为充分地展现近年来的上海乡村设计在赋能乡村地区发展,提升乡村环境品质,创新大都市地区乡村发展空间载体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探索。
公共服务设施篇关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在提升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品质和承载新兴经济功能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本书收集的作品,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创新性,甚至部分作品颇具“网红”气质。以浦秀村“三园一总部”(合景泰富)项目为例,该案例在乡村振兴背景和农艺公园地景下,既在实际功能应用上,导入新的业态及使用模式,激活整体区域;又努力创造乡村振兴的现代建筑意象,设定整体调性。章堰文化馆则采用“生存、生长、新生”的改造和复兴策略,遵循历史的发展脉络,将当下的发展观念和功能需求置入其中,重新梳理和组织布局、功能业态、新老关系等。
住宅篇主要关注在推进农村平移集中居住的工作中,如何在集约建设用地和控制总体造价的基础上,兼顾江南水乡居住空间的肌理及其传统建筑风貌特征保护,以及明显改善住房品质和提升公共服务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以向阳村村民住房更新设计为例,该案例从保留历史风貌角度出发,对农民房屋进行建筑风貌设计,遵循乡村自然规律,保护村庄机理,同时体现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提炼体现嘉定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形成农房设计的管控导则,有风貌更有韵味,有入眼的景观更有走心的文化,彰显品牌特色。
生态修复及景观艺术篇主要关注上海近年来从生态修复到大地景观重塑、从村庄整体风貌提升到重点区域景观设计、从景观节点到灯具等景观小品设计、从物质环境品质提升到引入文化艺术活动的相关实践。以活水农源——上海新浜土地整治项目生态与景观重塑技术实践为例,该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没有就技术论技术,而是以土地复垦、景观设计塑造、废旧建材循环利用、传统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兼顾耕地保护、经济收益、生态修复试验场地等多类诉求,形成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乡村独特空间。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