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海是上海市特级校长,也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接手闸北八中时,这是一所远近闻名“差生”扎堆的学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小学期间就留过级。
刘京海带领校教师围绕课程、教材、教法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学生有意识地拓展兴趣和特长,通过激发普通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自信,让无数孩子感受到了成功,也让家长们了解到光有好成绩并不是教育的“定心丸”。他关于成功教育的理论总结引起了教育界的轰动。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精彩,需要园丁倾注汗水与心力,用不疾不徐、尊重天性的态度静候花蕾骤然绽放。
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同,这些多样的需求很可能是推动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动因。 ——编者
我们很多专业人士,在谈到本领域的问题时总是非常内行,不论是对专业知识还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有深入研究。可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专业”还真不能随便代入。
自己是教授就希望孩子也是教授,自己是科学家希望孩子也是科学家,自己做金融希望孩子也是……每一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但是每一个孩子并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孩子也都和自己的家长不一样。
当父母在谈论子女教育的时候,更应该想到,他们是独特的“人”,基于长期以来和一些家长、孩子打交道的经验,我想提醒一些家长朋友注意: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学校?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亟需纠偏。
长善救失,一个人缺点很难改,扬长才能避短
每一个家长都有心目中的好学校,那什么是好学校?多数人可能认为,初中能够培养足够多的学生考取上海“四大”知名高中的是好学校;高中有足够多的毕业生能考取“清北复交”的是好学校。
按照这些标准,闸北八中在上海的初中、高中排名中,从没排进家长认为的“好学校”行列。在世俗眼光里并不是一个好学校,但是,成功教育就是在闸北八中不断实践总结的。所谓成功教育,就是打造一个不挑生源、不抢生源、不抢师资,同时不抢学生时间的学校。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有缺点就一定要改掉,努力的方向就是成为完美的学生。但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学生身上的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是家长、教师、学校与社会的问题反映。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责怪他们,因为这些问题一定与家长有关,与学校有关,一定也与社会有关。
中国的家长向来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小孩做好事很少表扬。这其中有一些文化层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小孩做好事是应该的,但是小孩一犯错误就会被严加指责。其背后的原因是:好人怎么可以做坏事呢?正是这个逻辑,影响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从目标到方法都受到影响。
这两年,家长开始有了改变。在我看来,人性一定是善恶同在,因为有恶所以才需要教育,因为有善才可能接受教育,对一个人性只有恶的人,教育是不可能有效的。
当时我们开始探索成功教育时,闸北八中是一个全上海生源最差的学校,100个学生里,37个在小学留过级。我们就在这个条件下提出了“三个相信”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希望通过教育,把每一个孩子都教好,这是一种信念,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当校长时,有一天,年级组长上报一个初二升初三的孩子要留级。当时我说,这个孩子肯定不能留级,因为他是上海武术比赛冠军,其他人都可以留级,但他不可以,因为他有特长。后来我跟这个学生谈话。我告诉他,人家一天要睡4个小时,你身体那么好,每天睡两个小时都没问题,肯定能坚持住。我还对他说,你现在有这个特长,肯定能考警官学校,关键是得花时间把文化课补上来。这个学生听了我的话,日以继夜地学习,最后终于考上了。
由此我想分享我对育人的一些思考。首先,让孩子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是一种成功。第二,孩子考试成绩不成功,其他方面取得成功,也要肯定孩子,要想办法把这方面的成功迁移到学习上来。但事实上,我们也要承认,不是其他方面所有的成功都能迁移到学习上来的。无法完成迁移怎么办?我们还是要肯定孩子。因为一个学生只有学习不好,总比他去做坏事要好。当然,他歌唱得好、舞跳得好,未必能去好的大学,但至少他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是幸福的。
实践证明,这些孩子只要最后不变坏,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发展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一次考试不好,没考进好的大学,就觉得这个孩子没有希望。好的大学成才率比较高,但不等于人才都在那些好的大学里。请大家记住这句话:长善救失,一个人缺点很难改,扬长才能避短。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超前超难”教育产生的副作用很大
我们现在总是提教育的“零起点”。从科学上来看,不能离开遗传来讲教育,遗传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我认为,教育一定是以遗传为前提,因此不要以为你是教授你的孩子一定当教授,你是科学家你的孩子就一定是科学家,当然教授的孩子当教授的概率比别人高一点,但并非一一对应的。
总是有人问我,如何能够让孩子自主学习。这其实有两个影响因素:一是家庭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还有一个因素是学校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放眼世界,现代教育都在研究怎么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教培机构最大的问题就是“超前超难”。其实,早慧的儿童后来发展得好的人很少。为什么?因为教育是与成熟有关的。所以,大器早成是个案,大器晚成是规律。
随着孩子的成长,接受能力会逐渐变强,他很快就能学会小时候花很多时间也学不会的东西。而超前学的那段时间,孩子要付出很多,家长要付出很多,老师也付出很多,还要不断地给孩子制造失败,这是毫无意义的。
这句话在教育界经常提:静待花开。有的孩子5岁就显露出“早慧”,有的孩子到30岁才开始发展,不能说30岁发展的人智商不如5岁就发展的人。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的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虽然个别学生特别聪明可以超前一点,但是我相信,多数学生还是要遵循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还记得我女儿小学三年级时全班考倒数第十名。我一看是语文没有考好,作文没写好。因为是第一次写作文,她觉得什么好玩就写什么。于是我告诉女儿:“你们老师作文批错了,你的作文写得很好,爸爸认为你的作文写得非常好。”谈话就结束了。
一个月以后,班主任拉着我太太的手,感谢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她又回到了班级前10名。如果她第一次考到倒数第10名,家长、老师拼命说她差,她肯定会讨厌写作文。但是我却说她作文写得好,让她不会从心底里讨厌作文,写多了就越写越好。
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失败和成功在教育过程中是一定存在的,关键在于,失败会导致消极,自信心下降,成功则会产生积极和自信。失败会导致自卑,自卑导致主动性下降,自信带来主动性增强。要知道,中小学生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失败对他们的伤害很大,所以“超前超难”教育产生的副作用是很大的。
虽然也有人说,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失败。所以,关键就在于控制好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成功太多让他有点失败,失败太多了让他有点成功,而失败之后还是要指向成功。
据我观察,在挫折面前能坚守的人,基本特点就是自信,而且是超常的自信。一种可能,是他遗传基因里就有这种东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人生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信的人格。所以我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可能成功的积极意义更大。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既要接纳孩子好的一面,也要接纳不好的一面
昔日的闸北八中,多数学生可以说都是“挑剩下”的学生,但在我眼里,他们每个孩子都是资优生——每个孩子都有资优的一面,且都不一样。我们说的“成功”,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当然提高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考进好学校,但成功是多方面的,这就是有教无类。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目标确定。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你的孩子在哪里?你想把他带到哪里?用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带到那里?家长要懂得顺势而为,一方面要研究社会发展趋势,同时也要能够“发现”孩子。
家长必须要做到的一点是,哪怕孩子再不好,也一定要让他在你面前把他的想法告诉你。这样的教育基本上就不会错,如果孩子躲着你、避着你,你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这样,家庭教育是无从下手的。
要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即便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家长要理解,因为人总有恶的一面,但是你要带着他走出那些错误,走向美好的一面。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港湾,所谓港湾,就是既要接纳孩子好的一面,也要接纳孩子不好的一面,给予他们真正平等的教育,站在他的角度去想问题。
幼儿时期,孩子在镜子里认识自己;10岁左右,孩子在成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14岁左右,孩子更关注同伴的评价。这三个阶段中最核心的是10岁左右。教育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传授知识的过程告诉孩子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现在的一些教师,主要是局限在教知识上,而没有把这个过程转化为让孩子认识自己。因为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一旦孩子在10岁左右形成了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往往终身难以改变。对于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尤其是10岁左右的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消极评价孩子,哪怕“昧着良心”,也要尽量多说孩子的好。
我们曾提出,要做负责任的成功者,而这一切都在于回归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
作者:刘京海(作者为闸北八中原校长)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顾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