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咔咔”大大的收割机来啦,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
“这个机器好大呀,肯定很厉害!”
“你看!稻子从前面被割下来,又从机器后面的大嘴巴出来了。”
“原来稻子是这么收割的呀,太神奇了!”
日前,申城不少幼儿园带领囡囡们深入农田,感受逐渐离我们远去的田园生活,通过各类劳动和游戏体验,让幼儿在其中发现不一样的乐趣,领略不一样的“稻”文化。
稻田里来了一群“农民娃娃”,不仅是学前教育探索从智育走向五育并举的良策,也让这些幼儿从一粒大米、一个水果中逐渐建立对上海的文化认同感。他们“小手牵大手”,将对城市和对文化的认同传递给父母,夯实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积累。
劣势变优势,最北的农村幼儿园开展特色劳动教育
从上海市中心驱车近50公里,甚至要从江苏省绕行才能抵达坐落于与江苏交界处的上海最北边的幼儿园——嘉定区葛隆幼儿园。
在这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幼儿园,在园的241名幼儿中,外来务工子女比例达到98%以上。“地理位置边缘,但教育追求不能边缘化。”副园长陈艳宾告诉记者,如何将周围的农村资源利用好,化作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和追求的事。
望着幼儿园周边的稻田,老师们有了奇思妙想——何不让孩子们到稻田里去感受、游戏?
于是,两年前开始,葛隆幼儿园基于周边丰富的农村资源,每逢春种、收获季节,葛隆幼儿园周边的稻田里,总会迎来一群“农民娃娃”。
看着倒下的稻子一堆一堆的,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在稻埂上,感受着凹凸不平的乐趣。“原来稻梗踩上去是软软的,和想象中不一样。”“我把稻梗堆在一起,踩在上面就像蹦床,真有趣啊!”
陈艳宾介绍说,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开发了符合他们生长规律的体验内容。比如,小班的孩子捡稻穗、踩稻梗;中班的孩子推起小车,一起到稻田里拾稻子。别看小朋友们人儿小,动起手来可不含糊。看!你一捆,我一捆,捆起来的稻草就像一个个稻草人,在稻田里整齐地排着队呢;除了有卖力的劳动者们,还有来自我们大班的各位小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将这美丽的稻田景色记录下来。
记者发现,类似的活动在上海宝山区、金山区等多所幼儿园展开。金石幼儿园位于宝山区外环外的罗泾镇,幼儿园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了“土地里都藏了什么小可爱?”亲自然活动课程,包含“生长大揭秘”“丰收大变身”“生态大家庭”“劳动大美好”四个板块的教育内容。园长陈颖介绍说,孩子们会去采摘水果、蔬菜,并将这些劳动成果送给周边养老院里的长辈们。
爱惜粮食和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陈艳宾说,现在的孩子大多成长在城市里,远离农田。很多孩子五谷不分,更不用说做农事了。其实,农田里蕴含着不少地理、生物、化学相关知识,让孩子和家长深入农田,是很好的综合教育契机。
此外,在农田里体会农事,更是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小朋友们在秋收活动中既明白了劳动的艰辛,也体验了收获的喜悦。“我以后一定会节约粮食,不浪费一粒米”,孩子们稚嫩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爱惜粮食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陈艳宾说,稻田里的课程仍在不断深化育人内涵。比如,孩子们深入的外冈农田正是嘉定外冈大米的产地,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嘉定本土稻文化,老师们每年都采购外冈大米,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品尝,在幼儿们的心中树立起嘉定本土的文化自信。
即便在中心城区,幼儿园也创设各类丰富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乡土文化的乐趣。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幼儿园在秋收冬藏季节,会举行”小罐子里都藏了什么秘密?”活动,老师带领孩子将采摘的萝卜、白菜等腌制在小罐子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食物的来之不易。
“小手牵大手”,幼儿将文化认同传递给家长
陈艳宾说,在一次调研中幼儿园发现,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今天学写字了吗?唱儿歌了吗?这些育儿理念与“儿童优先发展”的理念还有差距。于是,今年农田秋收活动“升级了!”从原本只有教师带着幼儿去体验,改为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活动。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跟割下来的稻子比一比身高,用稻草编成绳子用来拔河,再用去皮的大米粘贴成创意画,亲子之间的关系在稻香中不断升温。
逐渐的,陈艳宾发现,家长们的育儿理念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更多的父母关心孩子的情绪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学会在生活中教会孩子知识和技能。”
如今,开办仅仅六年的葛隆幼儿园被当地家长们视为学前教育的象牙塔。幼儿园严格按照公建配套幼儿园的标准建设,环境整洁,设施完备,和城区幼儿园一般无二。周边的农村因为常常看到家长、孩子和教师一起活动,更是对这所公办幼儿园好评连连。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施忠教授研究乡土文化多年,在他看来,幼儿园的孩子到稻田里、果林去感受、体悟劳动和乡土文化,是学前教育做出的有益探索。“孩子们只有热爱乡土文化,未来才会热爱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和民族,将文化认同感变为文化自觉。”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