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葡萄藤下,又晒又热,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实验田里,大二学生熊舒彤和同学们顾不上擦汗,正在用专业园艺剪刀采下一串串紫色小葡萄。“它虽然看起来很小,糖度却很高,非常适合酿酒。”
从一粒葡萄的春播秋收到酿造,历时七个多月,上海交通大学百余名学生上了一次特殊的新农科课程。正值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同学们春分节气播种下的蔬果,在秋分时节结出了成熟甘甜的累累硕果,被他们亲手采摘,并酿造成芬芳醉人的葡萄酒或制作成酸辣可口的泡菜。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学科特色,试点打造“1+3”的劳动育人模式。在实践劳动、专业劳动、科研劳动中,引领本科新生体悟劳动价值、加深专业认知。
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大学生学以致用,收获感满满
今年3月春分,农业与生物学院百余名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番茄、葡萄、西瓜等种植和产品加工知识,并以班级为单位承包了“责任田”。每周,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在老师和专业工人的指导下,分栽培管理、收获储藏、加工展出三个阶段,完成生产劳作。
今天,同学们被分为了两组,分别体验酿葡萄酒和制作泡菜的课程。一组同学认真挑拣、冲洗亲手采摘的葡萄,使用 “迷你版”的葡萄加工机器破碎后,将其装入小型发酵罐中,再倒入配比好的辅料混合,用保鲜膜封口,等待发酵。
另一组学生用自己种的蔬果亲手做了一坛泡菜,洗菜、切菜、配煮调料、配置盐水、称重、入坛、封坛。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亲手制作,忙得不亦乐乎。老师从旁提醒他们:“削皮的时候别削得太厚,不要浪费食材。”
动物科学专业大二学生农润之,曾和母亲一起制作过泡菜。她告诉记者:“在我们广西老家这叫酸嘢,大概需要两个多月发酵,就能吃上美味的泡菜。”
任课老师吴艳特地强调:“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要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道理,探索实验条件对泡菜口味的影响,寻求提高泡菜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
历时半年多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农业与生物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赛亚觉得又累又充实,“我觉得身为农生学子,在埋首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很有必要亲身体验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生产。这样既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实践获得劳动技能,也真正让我学以致用,收获感满满。”
发挥学科特色构建“1+3”模式,劳动教育贯通第一二课堂
“在持续七个多月的劳动教育中,动物科学、植物科学、生态学等多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交叉实践,收获的不仅是果实,对所学专业也有了更深的责任感。”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副书记郑浩告诉记者。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学科特色,试点打造“1+3”的劳动育人模式,即一门精品劳动教育思政课为核心,和实践劳动、专业劳动、科研劳动三种形式。将劳动教育纳入课时,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下一阶段,在继续推进第一课堂劳动教育进大纲进课堂的同时,扩大第二课堂全校学生新农科劳动教育的参与面,促进全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还致力于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围绕“动动脑”“迈迈腿”“出出汗”三项育人要点,力图构建多个模块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第一课堂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覆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公益、生活技能等多个模块,让劳动教育贯穿到各个方面。
作者:储舒婷 摄影:袁婧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