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动上海教育迈向优质均衡的重要举措,2013年,上海率先开始推行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流动工作(简称“双特”流动),走过了一条经得起实践检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的强师、强教之路。
8年过去了,“双特”流动成效如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平在刚刚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2021年/第25期/9月1日出版)上发表了《“双特”流动,助力上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先手棋”》一文,以下为全文内容:
2013年起,上海市正式实施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流动项目,旨在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来推动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特级教师、特级校长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办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至今,已选派了150多名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参与流动。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双特”流动实施八年来走过了一条在摸索中不断创新之路,上海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也在耕耘奋斗中实现了自身的拔节生长,带动了一群教师、一片区域教育生态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坚守教育初心,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要义和内核。多年来,上海从各方面为推进教育均衡落实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举措,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突破与成果,在全国率先一次性通过国务院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认定,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义务教育从率先整体实现“基本均衡”加快迈向“优质均衡”。
“双特”流动的实施与深入,对上海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优秀校长以现代教育理念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注重实践实效,形成辐射引领的良好生态。
“双特”的流动不是一个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参与流动的校长、教师都是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后来又扩大到了正高级教师,是上海教育工作者队伍中的优秀校长、教师代表。“双特”的流动重项目、重实践、重实效,通过托管学校、结对共建、带教校长、组建名师工作室等形式,助力流入学校、流入区域提升教育教学和育人水平。流动工作从最初的两年,到后面的全天候的三年,三年中特级教师须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推动学科教研组建设。特级校长的流动更集聚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支撑。这三年不仅仅是岗位的流动,实质是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们的教育生命在流动。
2018年起,特级校长流动工作从单一城区向乡村校流动,拓展到向区域内学区、集团办学和“强校工程”实验校流动,这使流动的力度、资源的支持力度更大;也使特级校长流动的关系架构更贴合,对流入学校的后续发展有更多潜动力,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均衡发展。
推动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双特”流动的生命力。
推动高端教师流动如何真出实效,并实现双赢、多赢,要靠机制创新。为推动这一项目扎实落地,自2015年起,市教委每年对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流动工作开展配套的走访检查和评估工作。走访采取非事先告知的飞行检查方式,对流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和剖析,总结和梳理流动工作管理有效经验和运行机制,完善流动工作标准和评估标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促进优秀的教师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开辟新的实践领地,精进自己的专业才能,探索中国教育的未来。“双特”流动也积极加强各流入地区域的主动性。随着流动工作的日益深入,各区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流入校越来越重视“双特”资源,通过建立校长培养基地、“双特”个人工作室、区级项目等方式,尽可能地挖掘特级教师和校长的能量,让特教的能量不仅仅留在学校,更辐射到区级层面,从而推动区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让流动机制成为激发“双特”校长和教师向上的动力,重新审视着“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的内涵。
八年中“双特”流动范围不断扩大、流动名额不断增加,同时在特级校长和教师评审中,上海也坚持向郊区倾斜,对乡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参评特级校长和教师的,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
可以说,八年的“双特”流动在有序、规范、多元、创新中点燃着教育的火种,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惠及更广大的区域和学校,育人的星星之火不断燎原。今年1月,上海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为整体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出重拳,推动教师队伍更好更快发展,助力上海教育迈向世界一流。
作者:王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上海教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