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很多咖啡馆,位于青云路318号的“吾家咖啡”很不一样:这家咖啡店开在社区居民服务中心“邻里家”里,走进店里,听不到店员亲切的招呼声,甚至很多时候,店员得从顾客的口型看出对方想要的饮品。
但在这里,在氤氲的咖啡香里,你也能感受发自这座城市内在的温暖。
这个暑假,咖啡馆又多了几张新面孔——来自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的听障学生。这些新来的“静默咖啡师”,也是社区的手语教师、图书管理员、甚至盲人影院志愿者……
听障学生们在这里打开了解社会的一双窗口,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也给关爱他们的人们带来一些力所能及的回馈。有人甚至就把这里当成起点,找到未来的创业方向。
人与人美美与共,人与城相互成就。从红极一时的熊爪咖啡到“吾声快递”聋人快递团队,再到如今“邻里家”这群渴望着创业的残障学生……对残障人士踏上社会就业创业充满敬意,并愿意支持、爱护,正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城市品格的生动体现。
静默咖啡师上岗数月就带起徒弟
“吾家咖啡”的收银台前,三块指示牌悄然而立——“您好,我是听障者,请问您想喝什么?”“我们听不见您说话,但可以用心为您做一杯好咖啡。”“想用手语点单?您可以用这几个动作。”
桌子边上,还放着一块白色的手写板,以备店里的静默咖啡师与顾客用文字交流。
杨韵怡是店里的静默咖啡师。来了不到半年,她冲调咖啡的手艺已经得到了周边熟客的赞赏。这位毕业于聋青技校的学姐,这两天正手把手教学弟学妹们如何在拿铁上拉出一朵漂亮的花。
“对新人来说,上来就学拉花难度挺大的,但为了让这些聋哑学生对咖啡师这个职业感兴趣,我们都是先示范,然后扶着她们的手带他们尽快入门。”一旁的店长告诉记者,之前就是这样带杨韵怡的,短短几个月后,她已经可以开始带徒弟了。
“吾家咖啡”是公益咖啡馆,开张近一年,附近的居民都爱到这里坐坐,不少残障人士也在这里找到了被需要的快乐——有人手绘了店铺菜单,有人花了几周用咖啡豆拼出墙上那幅偌大的世界地图,也有人主动来当咖啡馆的静默咖啡师、服务员……而聋青技校来实习的学生给小小的咖啡馆带来了更多活力。
“我们的学生主要是听障学生和自闭、脑瘫、轻度智力残疾的辅读生,他们到‘邻里家’实习,既能学以致用,也可以当当小老师,教社区居民手语或者教小朋友做烘焙,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的关爱。”聋青技校党支部书记李颖表示。
不仅是为了实践实习,更为了实现梦想而创业
聋青技校位于徐汇区老沪闵路,和“邻里家”相距20多公里。在一些听障学生看来,他们之所以愿意每次花上一个多小时坐公交车来这里,并不止是找个实习岗位这么简单。她们的内心,有着更大的期待和憧憬。
从去年七月至今,工艺美术专业三年级学生袁誉已通过轮岗,把“邻里家”上下两层楼的运运营情况摸了个遍。比如,咖啡馆平时和双休日客流分别有多少;来健康站的老年人比例如何;阅览室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吸引居民;无障碍影院除了能为盲人提供有声电影,有没有可能增设字幕版片源为听障人士服务等等。
通过细致观察和与工作人员的文字交流,袁誉逐渐了解了这些运营中的“小秘密”,并将它们充实到自己的创业计划之中,写成了一份关于“微微声活馆”的创业计划书。
“他们希望打造出一个具有特殊人群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综合体验馆,让残障小伙伴们能够自主创业,筑造美好生活。”聋青技校团委书记郁丽倩介绍,按照创业计划书,在“微微声活馆”里,既要能喝咖啡品茶做烘焙,也要能看书插花做手工,最好还能提供亲子课程和各种为老服务项目……其实,这些技能学生们平时在学校里多少都学过,唯独缺少实践经验。
为了让学生的创业梦想早日落地,在静安团区委和宝山路街道的牵线下,“邻里家”敞开了大门,成了这群学生的创业体验馆。
“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我们,从小到大接受了好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学校也一直向我们传递‘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感恩信念。这几年,在学校学到了诸多技能之后,我们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一方面想自立于社会,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添砖加瓦。”面对记者,袁誉用手机一字一字打出了自己的创业初衷。
让更多人了解手语,了解听障群体
在“邻里家”工作人员史家圆眼里,这些学生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学起技能来却比普通人更为认真。比如做咖啡,她们会从分辨一粒咖啡豆学起,学着观察研磨度、了解不同咖啡豆和牛奶的配合度。“因为在她们看来,比考取一张咖啡师资格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学会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冲调出一杯好喝的咖啡,让自己的技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融入了“邻里家”的实践经验后,微微声活馆项目获得了2020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国赛铜奖、市赛银奖,但袁誉和同伴们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
最近,三年级学生毕昕怡就在街道的支持下,在“邻里家”给周边居民和社区工作人员上了一堂手语课。大家把想了解的词汇提前写下,由毕昕怡用手语一一道来。“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课的最后,兴奋不已的毕昕怡还用手语“演唱”了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感动了台下不少人。
“我的梦想,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手语,了解听障群体。今后,如果能有更多类似‘邻里家’这样的实体平台,相信就能有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小老师’走上台教大家手语,和大家交流,让大家打消对我们的偏见。”毕昕怡用她那并不清晰的嗓音,大声告诉台下的每一个人。
作者: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本报记者 袁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