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为现场参加毕业典礼的每一位学子一一拨穗,拨穗历时近3个小时;师生共绘的百米学党史长卷首次发布,展示师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和感悟;毕业生家长“云”端送上寄语和祝福;一封署名为“你永远的母校同济大学”的特别家书,字里行间饱含着学校对毕业学子的殷切期盼......
家长云端送祝福
7月6日傍晚,同济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在四平路校区一·二九运动场举行。运动场上,夕阳余晖映照,数千名毕业学子齐聚一堂,共同经历这场充满泪水与感动、惊喜与热血的独家“济”忆,郑重向母校道别。
今年,同济大学共有4215位本科毕业生、5680位硕士毕业生、1015位博士毕业生。来自10余个学院的21名毕业生分别入选第23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和2021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典礼现场,副校长顾祥林、校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分别为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和支教团代表授旗、授牌。
当天,同济大学师生共绘的百米学党史长卷格外吸睛。
长卷分为“开天辟地”“延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小康生活”“中国梦”等15个主题,来自设计创意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的15个团队、18名指导教师、206名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携手,满怀爱党爱国情怀,运用国画、版画、漫画、拼贴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共同创作完成。卷长情深,生动呈现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展示师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和感悟。毕业生代表在长卷上贴上象征新征途的100颗星星,寓示同济毕业学子将奔赴祖国各地,投身各行各业,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共命运。
校长陈杰以《开启新征程 彰显新担当 矢志新奋斗》为题发表讲话。
他提出寄语2021届毕业生三个“无论”:
无论身处何方,心中有使命、脚下就会有力量,同济人要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迈出铿锵的步伐。
陈杰说,“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步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梦想。”
无论投身哪个领域,心中有责任、行动就会有担当,同济人要在科教发展的前沿孕育创新的动力。
他认为,新时代的同济青年,要让行动自觉和责任自觉成为人生追求的境界,以舍我其谁的魄力,把智慧、勇气和力量转化为责任与担当;要善于从历史的长河中参悟世界的“变”与“不变”,把开拓创新的责任扛在肩上,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在执着坚守、脚踏实地中培育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直面旧模式下无法解决的难题,处变不惊、勇于担当。
无论何时何地,奋斗有我、强国有我!同济人要让“永远奋斗”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不灭情怀。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及隧道,杨浦滨江“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一代又一代的同济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彰显着永远奋斗的伟大精神。他们“啃最硬的骨头,解最大的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他们熬过无数个夜,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
他期盼毕业生早日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成为支撑国家和民族的“擎天柱”,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以下为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的演讲(有删节):
开启新征程 彰显新担当 矢志新奋斗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以及线上参加的亲友们:
在举国欢庆建党百年激动人心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迎来了2021届毕业生的这场青春盛典。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代表方守恩书记,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的4215位本科毕业生、5680位硕士毕业生、1015位博士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师长致以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每一届毕业生都拥有各自值得铭记的“独家‘济’忆”。回望在同济的求学岁月,你们度过了芬芳的青春年华,积累了知识,收获了友谊,见证了自己的成长,目睹了学校的发展;我们共同亲历了新时代祖国建设发展的一个个历史性时刻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真切地体悟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抗击疫情的决胜所带来的喜悦与荣光,也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应有的奋斗与奉献。
毕业的钟声已经敲响,在同学们即将迈向新的征程、走上新的起点之际,我有几点嘱托,与大家共勉:
一是开启新征程,要把民族复兴的使命铭记心中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步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梦想。“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里,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把民族复兴的使命铭记心中,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同济人,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建校初期,同济校董袁希涛就提出殷切期望:“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把办学宗旨与富国强民紧密联系。七十多年前,“同济大学‘一·二九’事件”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学生爱国运动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先辈英烈爱国精神的代代传承下,同济人从来都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壮丽史诗的书写者。
九年来,同济应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所需、尽学校所能,助力云龙成功实现脱贫。在去年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165名同济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附属东方医院今年毕业的博士生冯强就是“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员。在北京大兴机场的建设和筹备运营中,经济与管理学院团队承担了工程管控工作,为机场按时建成和开通运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今年的硕士毕业生孙乔、赵雪洋正是这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嘉定校区成功试跑,同济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还欣喜地看到,编号为0000001的2021届上海高校首份就业协议书的签约者——土木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李翀,他将返乡为设计雷神山医院的中南建筑设计院效力;今年的“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斩获30余项荣誉的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张喆将继续深造,用勤奋与热爱在编程代码中浇灌梦想……
无论身处何方,心中有使命、脚下就会有力量,同济人要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迈出铿锵的步伐。
二是彰显新担当,要把开拓创新的责任扛在肩上
未来的道路可能会有风云激荡,当前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两者相互交织叠加,科技竞争、贸易保护、贫富分化、防疫合作等领域的全球性挑战更加凸显。惟有直面挑战,方能迎来机遇。新时代的同济青年,要让行动自觉和责任自觉成为人生追求的境界,以舍我其谁的魄力,把智慧、勇气和力量转化为责任与担当;要善于从历史的长河中参悟世界的“变”与“不变”,把开拓创新的责任扛在肩上,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在执着坚守、脚踏实地中培育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直面旧模式下无法解决的难题,处变不惊、勇于担当。
同济人,始终与祖国的科教事业心手相牵。近日,方守恩书记连线“最美奋斗者”、1939年入校、95岁入党的百岁校友李桓英教授,她数十年如一日投入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让千千万万的麻风病人重获新生,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阮仪三教授等几代同济师生接续奋斗,保护住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朱兴一教授注重党建、学术双带头,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外国语学院硕士毕业生文东,把最深情的目光投向家乡,毅然回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工作;“扬帆奖”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骆红春、人文学院硕士毕业生苑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唐婧等两百余名毕业生成为选调生,近三年,学校有4000余名毕业生选择赴基层就业,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
无论投身哪个领域,心中有责任、行动就会有担当,同济人要在科教发展的前沿孕育创新的动力。
三是矢志新奋斗,要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注入血脉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一切的成绩和辉煌都源于奋斗,所有的梦想和目标都依托于奋斗。“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希望大家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勇于担当、矢志奋斗,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注入血脉,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奋斗历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济人,始终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勇立潮头。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同济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彰显着永远奋斗的伟大精神。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及隧道等技术最难的节点,孙钧院士领衔的同济团队迎难而上,“啃最硬的骨头,解最大的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开花结果,郑时龄院士、章明教授等团队贡献智慧,使“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即将毕业的你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短短长长、熬过无数个夜,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
无论何时何地,奋斗有我、强国有我!同济人要让“永远奋斗”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不灭情怀。
同学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的奋斗步伐更加坚定、更加铿锵、更加豪迈,让奋斗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基石,矢志奋斗、接续奋斗、永远奋斗,传承弘扬“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同济文化,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期盼大家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早日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成为支撑国家和民族的“擎天柱”,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同学们,母校是大家永远的家,母校会永远牵挂大家、支持大家、祝福大家!
衷心祝愿大家毕业快乐、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同济大学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