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朱兴一,1983年出生,20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2017年起担任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她积极探索高校基层党建新模式,2019年和2020年先后获批上海市及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评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2021年获颁“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她是同济大学一位80后的党支部书记,师生们评价她,“硬核”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为什么是“硬核”二字?不光是因为她有硬核的科研成绩单,是“国家优青”获得者;同时,她还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学术业务深度融合,努力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从早上八九点连轴转到晚上十一二点,就是她的日常。
她就是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朱兴一教授。日前,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朱兴一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我将继续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夯实战斗堡垒,发挥支部涵养师德、党员带头的示范引领作用。” 于朱兴一而言,荣誉是动力,更是继续一往无前、“硬核”到底的鼓舞。
做好人心的工作,激励更多党员守初心
朱兴一所在的支部,党员教师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多位党员获得高层次人才荣誉。一名青年教师,怎么当好这支队伍的领头雁?她给自己提了要求:支部活动要“精”,要创新形式、直抵人心;支部工作要实,绝对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
那么,什么样的党支部活动才能直抵人心?朱兴一主动找青年党员教师谈心。有时在办公室,有时在食堂,有时是在与支部成员同行的路上……很快,她触摸到了不少党员教师们的“心结”:科研、教学压力甚大,还时常担心自己的科研方向与行业需求脱节。另一边,她也从学生和企业处了解到,不少学生缺乏与行业大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企业关心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合适,能否更快上手。
朱兴一灵机一动:能不能结合师生、企业的需求,创新党建形式,为党支部增添更多的凝聚力?
2019年,在她的牵头下,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创新开展“政府部门-行业单位-教师支部-学生支部”相结合的“阶梯式”共建。学院与上海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科技信息科、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支部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学生支部与共建支部一起开展“大师讲堂”、企业寻访等活动,为师生学习实践创造全新的平台。
去年疫情期间,白衣执甲、逆行而上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如何向支部成员传递这种精神?朱兴一专程把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郑军华请到学校,为大家上党课。“记得那一天,在互动环节中,就有教师是噙着泪提问的。大家都被‘党员先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为了让支部成员体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她邀请同济思政名师李占才教授和支部党员“面对面”,一起交流身为教育者所应肩负的时代重任;为了让身边的师生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有更全面的了解,她发起“同行滇西,济兴云龙”交流会,组织支部党员陈长等分享在云南云龙挂职定点帮扶的故事。活动当日,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超过5万、点赞量超过7万次。
“支部活动要么不搞,要搞就一定要深入人心,能实实在在地影响支部成员,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朱兴一不断探索创新、丰富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和内涵,邀请来自各界的优秀党员代表进支部,讲述他们的“战斗”故事。在一系列活动的感染、感召下,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2019年和2020年,朱兴一所在党支部先后获批上海市、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通过传帮带,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入党。目前,已有海归教师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
在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党支部队伍的同时,朱兴一还啃起了另一块“硬骨头”:担任课程思政改革领航团队负责人。
“课程思政要走深走实,不是对着学生空讲理论和大道理,而是要在专业教学中挖掘育人元素。”在学校里,朱兴一承担了《道路工程技术新进展》《“同路人”国际暑期讲堂》等课程。结合课程大纲的编写,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现代交通重大工程、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成就等教学素材,润雨细无声地展示出科学发展、专业自信、人文情怀、规则意识、战略思维、创新创业等育人元素。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很多人都会被道听途说而来的‘难’事挡住了脚步。一件事难不难只有做了才知道。”在朱兴一看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固然会遇到不少难题,但却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有力工作抓手。交通运输是‘国之大器’,这个专业直接服务国家建设发展。“如果学生和教师没有脚踏实地、勇啃硬骨头的精神,这是万万不行的。每一个党支部都是一个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更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
在她的牵头下,支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团队2个、领航课程6门。该支部教师参与编写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被作为课程思政标杆,在全市推广。
做好引路人,点燃青年学子心中的那把火
在朱兴一的办公室,有一份来自2015级两名毕业生赠送的小礼物,上面四个字尤为醒目:师恩难忘。
原来,其中一名学生在大四期间,对自己究竟是读研还是工作感到迷茫。当时,朱兴一是他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得知学生的困惑,朱兴一写了一封长信,以自己成长经历为例,客观分析了这位学生的优势。最终,这名学生在她的建议下,报考了学院另一位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如今,这名学生正在为国家基础建设做贡献。
“固然,每位老师都想把最优秀的学生留在自己身边。但我想,学生发展得好不好,能否发光发热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朱兴一说。
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期间,朱兴一一直坚持与学生 “一对一”交流。当学生遇到困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朱兴一。有一次,一名品学兼优的大三学生找到她,推开门的第一句话便是:“老师,现在我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保研,二是当兵入伍,我该怎么选?”朱兴一坦然答道:“以你的条件,保研很有希望,但去部队锻炼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后,这名学生坚定了入伍的信念。退伍后他又报考了博士,如今正在从事机场道路材料研究。
也曾有人对朱兴一说,如今的孩子更崇尚个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少。但朱兴一坚定地认为,这完全是对年轻人的误读。
“从身边很多青年人身上,我看到了这一代人矢志报国的精神。引导更多青年学子砥砺奋进,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关键在于怎么激发青年人的热情。这也正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支部书记的责任。”如何点燃青年学子心中的那把火,朱兴一给出的答案是两个字:实践。要引导更多青年在实践中读懂中国,在实践体悟所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化所学为所用。
为此,她所在支部党员每年带领学生深入贵州赤水、云南云龙、甘肃定西等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运用专业知识,为乡村脱贫攻坚打通交通“瓶颈”。一大批学生在毕业后,深怀交通报国的理想,赴边远地区重大工程艰苦岗位建设祖国。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当学生们看到自己设计的道路从图纸变成现实,切实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这种获得感和成就感将引领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朱兴一说。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