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蟹100克,公蟹140克!接到视频电话,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马旭洲眉头稍稍舒展,“老乡,这几天别放松,这一轮脱壳后,这批蟹还要长!”
在云南德宏,提起马旭洲,养殖户无一不竖大拇指:“服气!”他带领当地养殖户在2019年实现了大闸蟹首次创收。
入党22年,马旭洲参与一线扶贫已有15年。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泡”在乡野田间,养殖户的收益能不能提高是他最大的牵挂。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水产专业教师,深入一线,了解农户所需,用所学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义不容辞!”马旭洲说,他的心愿,就是能用技术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农户,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41岁从零开始,攻关稻田养蟹技术
“我养了13年蟹,马老师你养过蟹吗?”2018年底,马旭洲和云南德宏的养殖户孟岩回首次见面,小孟的提问就“杀伤力”十足。但是,马旭洲胸有成竹:先小范围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就用你的苗,我帮你扭转亏损!”马旭洲的底气来自他扎根一线多年的经验。
1988年从大连水产学院本科毕业后,马旭洲被分配到哈尔滨一家研究所,和养殖户一打交道就是13年,每年至少有三个月下水裤不离身,也正因此,马旭洲深知养殖户的不易。
2006年博士毕业,他的导师、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武问他:“小马,有件啃骨头的事,你做不做?”原来,王武有意让马旭洲一起研究稻田养蟹技术。彼时的马旭洲,一天蟹也没摸过。
但是没有犹豫,马旭洲只回答了一个字:做!之所以愿意啃这块硬骨头,离不开他身为党员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马旭洲记得,1998年,他和弟弟的入党政审函在同一天送到了父亲手上。作为党员的父亲反复叮嘱他们:“党员就要带好头,做好事,多奉献,用所学帮助更多人。入党只是第一步,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终生的事。”
41岁的马旭洲从零开始,一边攻关稻田养蟹技术,一边下田野,跟着基层技术员学养蟹。用他的话说,“一竿子插到底,埋头苦干”。2013年,他领衔的项目《北方稻田种养(蟹)新技术示范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这项技术先后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宁夏五地推广,实现了水稻增产5%-17%,增效30%;稻田成蟹产量25-30kg/亩,净收入400-1200元/亩,水稻和成蟹收入合计1200-2000元/亩,每亩收益提高了1-2倍。
2018年,上海对口支援云南的扶贫干部找到马旭洲。马旭洲发现,云南德宏冬季水温不低于13°C,具备推广稻田养蟹的优质条件。虽然当地农户鲜有养蟹的,但是马旭洲还是坚定地回答:“能!”
面对可能的损失,他比养殖户还着急
“孟岩回养蟹连亏13年,上海专家一来就能赚钱?”来到德宏,村民的质疑成为马旭洲面对的第一道难题。
孟岩回是当地唯一有养蟹经验的农户,但是养蟹13年,年年亏损,养成的母蟹体重平均只有50克,公蟹仅有100克。最惨的一年,8亩蟹塘放进3万元苗种,只收获了6个瘦得可怜的小蟹,连小孟的父亲也因此和儿子闹不愉快。
到了孟岩回的蟹塘一看,马旭洲急了:“养殖方法完全不对!”稻田养蟹讲究“养蟹不见蟹,种草不见草”。这里不仅水草浮在水面,破坏了水质,饲养蟹的小鱼干还被碾碎撒进水中。
当马旭洲指出这些问题,小孟半信半疑:“你不会是来帮别人卖饲料吧?”
马旭洲哭笑不得:“蟹进食主要靠两只钳子,你把鱼干碾碎了,不就相当于用筷子捞粥?蟹吃不上啊!”
在马旭洲的指导下,2019年,孟岩回养殖的母蟹平均体重达到140克,公蟹200克,首次转亏为盈,还实现了提前上市。
眼看养殖步入正轨,小孟放松了管理。一次马旭洲下田,看到大闸蟹把中间的水稻吃了一大片,又气又急。他赶紧带着小孟跳进稻田采取补救措施。这一次,马旭洲发脾气了:“养蟹千万不能偷懒大意!当你发现一只蟹出问题时,池子里三分之一的蟹都有问题了!”看着泡在田里的马旭洲为自己的蟹田急得脸红脖子粗,小孟从心底里信任这位专家了。
“对种养户来说,蟹就是钱,搭着一个家庭的经济命脉。看到蟹把稻子都吃了,我哪能不急?”马旭洲说,“扶贫就是要帮当地增收,要花最少的钱帮当地养出最肥的蟹。”
他为当地的养殖户总结了三个“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例如,用作蟹饲料的鱼干涨价了怎么办?马旭洲就建议养殖户用当季盛产且价格更低廉的福寿螺、滞销的水果玉米替代。
如今,当地稻田养蟹面积已达180亩,亩产纯利润可达0.6万元,稻田养蟹技术还在当地不断推广。在扶贫干部牵头下,大闸蟹还卖到了全国各地。
为乡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扶贫难不难?难!扶贫苦不苦?苦!马旭洲的回答很诚恳,他说:“扶贫路上无易事。不断攻关,努力提高稻田养蟹的亩产是我的职责;作为党员,服务群众,看到乡亲们丰收季节给大闸蟹称重时露出的笑容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马旭洲说,他从导师身上,读懂了一位共产党员、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未来也希望把这份责任和担当传承下去。
水产专家王武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人“吃鱼难” “吃蟹难”的问题。他生前始终不忘党员身份,在一线手把手指导基层科技人员和养殖户,助力农民脱贫致富。马旭洲回忆,导师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但一到出蟹时节,却不下田了,因为他不愿意接受养殖户的哪怕一只蟹。
在王武的影响下,2006年博士毕业后,马旭洲就加入了学校教授博士服务团,每年暑期顶着盛夏烈日、走在田间和江河湖海上,通过“公开课”和“一对一”指导,为农民和养殖户传递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据统计,2005-2018年上海海洋大学累计参加科技服务的教授、博士共2000多人次,累计赴全国30个省480多个县市,在渔区举办280多期培训班,培训渔民3万余人次。
如今,马旭洲也正在将稻田养蟹的技术传授给更多学生。“有热爱、肯吃苦,要下地。”这是马旭洲招研究生的最基本要求,“热爱是最难得的,只有带着这份热爱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大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未来,马旭洲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力量,不仅要把知识变成钱,促进对口帮扶地区经济发展,还要努力为当地培养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队伍。
人物小传:
马旭洲,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6年起加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扎根一线科技扶贫,指导农户进行水产养殖。他推广的稻田养蟹技术曾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19年起,他参与对口帮扶云南德宏,帮助德宏等地实现了大闸蟹养殖十余年来的首次创收。
作者: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