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华:事物价值呈现的三种时间方式
上海高考题公布后,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第一时间对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进行了点评。
他认为:这道题总体上是谈事物价值呈现的时间方式。
首先要认识到,事物价值呈现的时间方式有三种:
1.即时呈现;2.延时呈现;3.永远不会呈现。
然后要思考,自己的写作点在哪里。上述三种呈现方式都可以作为文章的主体,但任何一种都必然要涉及其他一种或两种。
当然,从人类历史看,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最需要等待时间来呈现。
一是事物本身的原因,二是人类认知局限的原因。如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所言:“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王希明:这是个看似寻常实则奇崛的题目
复旦附中王希明老师说,高考语文归根结底是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历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都倾向于出哲理思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直接关联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一条,让考生的思维水平高低呈现在一篇文章中。今年的题目延续了这一传统。
今年的题目和2019年的看上去很像,似乎又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老生常谈的题目。其实不然,这个题目并不寻常。
好的作文题应该给出一定的限制,不能写什么都行。这种限制,往往通过附加要求的形式来实现。
今年题目附加性的要求是“时间的沉淀”。如果脱离这个来写“认识事物”,就有可能出现套题的情况。思辨应该在“时间的沉淀”与“认识事物的价值”之间展开。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是: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这里还要清楚“事物的价值”与“认识事物的价值”是两回事,重点在“认识”。
好的作文题又不能束缚考生,让他们只有一个角度可写。这一题目首先是讨论式的,“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意味着反向的意见。这就从大的方向上,给了考生表达自己看法的自由。
下面这些问题有助于思路的展开:时间的沉淀意味着什么?事物包括哪些,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事物的价值与时间沉淀的关系如何?哪些事物一出现就被人们认定有价值?哪些事物经过时间沉淀才被认识到价值?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识是否一成不变?未经时间沉淀的认识是否可靠?有的问题可以关联自媒体时代人们的认识不断反转的社会现象。
今年的题目要想写好其实有难度。因为“时间沉淀”与“认识事物价值”之间的关系表明看起来很明显,仔细斟酌才发现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如果没有深入挖掘,就容易浮于表层,泛泛而谈。所以这是个看似寻常实则奇崛的题目。
从应试的角度,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启示我们,一心刷题是没有出路的,应试八股是靠不住的。因为真正的思维训练只有在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提升。
从树人的角度,历年的高考作文启示我们:未来虽不能预测,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只要记住最重要的事,勇于认识,谨慎评价,经过一定的时间沉淀,我们就能抓住心灵中的微光,走出沙漠。
作者:张鹏 王星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题图:袁婧 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