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上午,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武威 摄
袁隆平团队又双叒叕干了件大事!
5月9日
在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
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
“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
专家组选取3个地块
同时进行收割、打谷
汇总后按照高产创建产量公式计算
最终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据悉,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
“超优千号”是高品质软米
属于第五期超级杂交稻
此次试种经受住了
去冬今春海南低温寡照带来的不利影响
该品种在三亚试种以来
连续几年亩产量不断攀升
为解决十四亿人的粮食问题
袁隆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更是一位老师
1
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
袁隆平院士如今已是鲐背之年,但依旧活跃在带学生、做科研的第一线,他在某文化访谈节目中说:
“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
你下不下田?
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似是故人来》截图
袁老回忆说,年轻的时候都是赤脚下田,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春天的水稻田是冰冷的,袁老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水稻田患了肠胃病。“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不怕蚂蝗了。”
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求学期间,国内十分流行一套否定基因存在的遗传学说,但他没有盲从,而是在老师管相桓的指导下,接触了大量不同学派科学家的研究,并养成了在田野里做实验的习惯。
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2
要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
“我做过一个梦,
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
穗子像扫帚一样大,
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
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
在水稻下面乘凉。”
袁隆平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梦想。
袁隆平说,之所以选择水稻作为毕生的事业,与幼年一次参观园林场的经历有关,从那时起,他就特别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望更加强烈,学农变成了袁隆平的人生志向。
报志愿时,袁隆平的父亲觉得学理工、学医对前途应该会很好,母亲也不赞成学农,她说学农很辛苦,那是要吃苦的。但袁隆平心意已定,对母亲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在农学院学习时,袁隆平深入到农村,住在农民家。当时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让袁隆平找到了所学的用武之地。他暗下决心,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我认为我们学农的就应该有这个义务,发展农业,帮助农民提高产量,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中,袁隆平提到:“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中国饱受日寇的欺凌,我深深感到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也要做一番事业,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这是最大的心愿。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应该有担子。”
“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要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袁隆平叮嘱年轻学生,要有自己的理想,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要一味“向钱看”。年轻人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祖国的后备力量,“当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
3
我没有什么秘诀,就八个字
如何才能突破障碍实现理想?
袁隆平鼓励年轻学子说:
“我没有什么成功秘诀,
就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在参加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时,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做躬行实践 厚积薄发的新时代青年》的讲话:
同学们,站在人生新起点的你们,是一群有朝气、有热情的年轻人,面对活泼开朗、意气风发的你们,我希望不是以长辈身份,而是作为朋友来与你们交流。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也寄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
经常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谈不上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
首先,知识就是力量,是创新的基础,同学们不但要打好基础,还要开阔视野,掌握最新发展动态。
第二点,汗水指的是要能吃苦,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
第三,要有灵感,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识、经验、思索和追求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同学们要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捕捉思想的火花。
第四是机遇,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可能是灵感和机遇,你们要学会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我认为坚持做到这几点,才能突破障碍实现梦想。
同学们,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未来赋予了你们强农兴农的责任,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1960年
还是湖南省农业学校教员的袁隆平
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时至今日
年过九十的袁老依然认为
“只有下田才最快乐”
他将这种务实的科研精神
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综合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