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创始人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101卷(1939年),李大钊老师、南洋公学师范生白毓崑烈士纪念碑,杨嘉墀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年),斯可耳、吴裕隆捐赠的西迁“乘车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天鲸号挖泥船模型……时值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今天(4月8日),这些珍贵的史料在上海交通大学新校史博物馆闵行校区文博楼悉数亮相。
今天,新校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据悉,新馆展陈面积2350平方米,展线近500米,全馆展示档案、文物和珍贵文献近460件(套),照片1200余张,影音资料20余段,其中不少都是首次对外公开。
校方介绍,这座历时3年多精心打造的新校史博物馆融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史、校情教育于一体,今后这里将成为学校办学成就与文化传统的展示窗口、爱国荣校教育的生动课堂、联系广大校友的精神家园和中外社会人士了解学校大的重要平台。
多个“镇馆之宝”揭开面纱
走进新落成的闵行校区文博馆,便能看到南洋公学创办人盛宣怀的铜像、刻有《请设学堂片》奏折的照壁 。
本次展出的1939年思补楼刻本《愚斋存稿》(101卷)沉甸厚重,刻工精细,印制考究,是难得一见的善本。它由盛氏后人选辑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宣统三年(1911)期间形成的奏稿、电奏和电稿等珍贵文献,汇编而成。
藏品由盛宣怀之孙盛毓凤先生捐献。它不仅是研究盛宣怀实业、政治、外交、教育等活动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交大创始时期的珍贵文献,内收办理南洋公学的奏折24份,正是六大“镇馆之宝”之一。
1922年的交大毕业证书长什么样?只见这份中文毕业证书四边以麦穗花纹进行装饰,证书左方钤有“交通大学校之关防”的印章字样。底部刻有小篆体的“交通大学毕业文凭”,正文载有毕业生的籍贯、年龄、学科、学位等信息,落款写着茅以升、罗忠忱等民国工程教育巨擘的亲笔签名和印章。与晚清时期的毕业文凭相比,已经褪去了科举的味道,比较接近于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毕业证书。
原来,这份毕业证书主人正是交大杰出校友赵祖康。赵祖康192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国公路建设的先驱人物,主持修建滇缅公路等。他的证书由其子赵国通、赵国屏捐赠,是1921年交通大学定名成立后首批颁发的学生毕业证书,见证了交通大学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展馆现场,记者还看到了一份钱学森大学时期的考试试卷。这份试卷的卷首时间为1933年6月,课程是水力学(Hydraulics)。这份考卷书写工整,整洁漂亮,连等号“=”都像是用直尺画的一样,中英文字写得秀丽端庄。
但是这个试卷却未能拿到满分,原因何在?原来, 这次考试由金悫老师出题并主持,金悫在批阅考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题一气呵成,6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是最后一题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4分,得96分。
当时交大老师出考题时,总有一两道难度很大的题目,几乎没有学生能全部答对,而钱学森总能以他非凡的智慧和扎实基础,使难题迎刃而解,这令金悫老师颇为惊奇,而这份漏掉下标“s”的96分试卷也就成为老交大教学传统中“要求严”的典型反映。1980年,金悫将这份保存了近50年的考卷通过校史研究人员陈贻芳捐给了上海交通大学。
现场,一个手推油印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史霄雯烈士印刷革命宣传刊物时用的。岁月的风霜,早已经让这台手手推式油印机显得老旧残破,但这段围绕油印机的往事却让人心潮澎湃。
史霄雯烈士1945年考入交大化学系,1948年春,他加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担任革命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就是用这台油印机,印制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众多革命宣传材料,传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启迪了民智。史霄雯曾说,他最感动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在临死的时候,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斗争。”1949年5月2日,他遭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5月20日与交大英烈穆汉祥在闸北宋公园英勇就义,年仅23岁。烈士的遗骸现安葬于交大校园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交大党组织也走过了96年的不平凡历程。除了史霄雯烈士印刷革命宣传刊物的手推油印机,记者还看到了1925年学校第一个党团组织成立的文献图片资料,辛亥革命以来交大26位烈士的浮雕墙等。
在传统的图文展板之外,观众还可以在现场看到时长七分钟的镇馆之宝,南洋大学师生教学与生活无声影片。这部1926年交大师生的无声电影纪录片,是目前所知反映我国高校教学生活的最早一部专题影片。此外,新校史博物馆还设计了多处场景复原、动态模型、魔镜墙、互动屏、大型投影等全新展示方式,多种方式展现交大百余年的历史变迁。
打造博物馆群落,构建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交大档案文博中心管理人员表示,交大125年的办学历程,既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缩影,又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教育兴国之路的生动历史纪录。“上海交大始终以校史为养料,滋养莘莘学子的精神和家国情怀。”
早在1931年,上海交大就在徐汇校区老图书馆成立了“南洋史料室”,收藏了关于本校的史料达数千件,成为了校史博物馆的前身。1996年4月8日,为迎接交大百年校庆,由学校档案馆牵头筹建,一座全新的校史博物馆在徐汇校区老图书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2003年校史博物馆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又入选了全国博物馆名录。25年来,先后有百余万观众入馆参观,徐汇校区的校史博物馆成为学校历史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
近年来,上海交大在博物馆事业上持续发力,打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共同组成的博物馆群落。据悉,随着三楼校史博物馆的开幕,一楼交大博物馆展厅也将在4月迎来“翰墨绘诗词 丹青承意韵——戴敦邦图释宋代诗词展”和“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等专题展览。交大档案文博中心管理人员表示:“交大档案文博机构已经成为大学精神研究、宣传的主力军,将在讲好中国故事和交大故事,发挥学科历史见证、大学文化地标、藏品学术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发挥功能。”
作者:吴金娇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吴金娇摄、上海交通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