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英语水平最高的时候就是高考?大学英语学了四年词汇量不增反减?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建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模式?日前,在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教学专家针对高质量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上述痛点进行讨论。
一场让“学霸”们头疼的英语水平考试
考前怕往答题纸上誊答案的时间不够用,考试时发现自己想多了;这张卷子我做下来就一个感受:走过路过,全部错过;只有姓名和学号有把握,其他的都没有把握……上述“怨言”并非来自一名“学渣”,而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霸”在网上针对“上海交大英语水平考试”的吐槽。
为什么把英语水平考试做得这么难?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常务副院长常辉首先分享了一个调查数据。根据交大在校内组织的问卷调研结果,入校后学生每周花在课外学习外语的时间太少。文科生每周平均仅1小时左右,理科生更少。而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上,交大学生的表现不俗,通过率高,且四级分数在570分以上者亦不在少数。“对这些考进名校的优等生而言,保证国家统一的大学四六级通过率并不是什么难事。”常辉表示,测评的本质是一种学习反馈机制,水平考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抓手作用,也具有反拨效应, 因此“必须给交大学生的英语定一个门槛要求” 。
一方面,交大在教学中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挑选与时事相关的内容进课堂,另一方面,增加考试难度,不仅单词量词汇量要求也从常规5000左右提高到1万,考试在英语听说方面不断加码,其中听力部分占比35%,阅读也占比35%,写作等占比30%。此外,还提高了考试的不及格率,全校挂科人数达到5%到7%的高比例,全校约4000人考试,有两三百人会挂科。如此高的挂科对这些来自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拔尖人才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打击。在测试的推动下,背单词、课外时间学英语的现象重回大学校园,学生的四六级成绩也有显著提升。
就这样,《大学英语》期末考试从一场单纯的课程考试,上升为一场全校英语水平考试。这也是交大打造的上海市本科教改重点项目。
新技术作用于大学英语课堂
“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还不止于此。”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表示,除了高校的大学英语学时学分被大幅削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下降之外,新技术对传统英语课堂造成的冲击更大。
“外语学习的条件变好了,但是我们教育的概念、生态、方式、课程、师生关系的转型还没有跟上。” 徐锦芬表示,疫情期间,不少老师被迫从线下转到线上授课,她发现,过去一年中慕课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期,大学英语质量建设应当促成技术、英语教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洪化清教授则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智慧教育研究为例,分享数字化时代下的教学实践与教育创新。
洪化清表示,在南洋理工大学,全校接近八成的学生拥有第二学位,老师们并不提倡通过超大型教室集体授课,而是主张通过“少教多学”的方式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中,课前自学占70%,课堂时间占10%,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最后课后20%的时间加以巩固。但问题就在于,如何保证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学习,高效学习。“这就需要依靠智慧教育的技术手段。” 洪化清表示,可以结合教育大数据的挖掘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捕捉和分析,从而对学习情况进行预测、调整和干预。比如,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认识某单词,那么可以在教学中对其着重讲解。“上外正在探索语言数据AI赋能教育上的研究应用,支持科学决策和智慧教育,我们希望建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模式。” 洪化清说。
论坛开幕前夕,外教社发布了两本新书:“新目标大学英语(第二版)”“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
据悉,新版教材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修订而成。外教社的李法敏副编审将“新目标大学英语”(第二版)的特点归纳为MUSTS,即Moral cultivation,Useful expressions,Skills,Test-related exercises,Smart learning——新教材在保留初版特色的基础上吸收读者反馈,在修订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及课程思政元素,提升思辨能力和测试能力,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学,形成纸数融合的教学资源,助力高校建设一流外语课程。
作者:吴金娇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许琦敏
图片:主办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