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主动请缨与疫情鏖战,奔跑在一线抢救生命;她们埋首实验室,运用科研助力脱贫攻坚,用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她们心系国家,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理想信念,焕发青春力量.......巾帼不让须眉!这些美丽的女老师们,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发出属于自己的最响亮声音。时值“三八”国际妇女节111周年前夕,复旦大学邀请全校优秀女教师、女学生代表共聚一堂,共话学习、科研、生活点滴。据悉,目前复旦在编女教职工有270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6.4%;女性医护人员医务工作者1.26万人,占全校医务工作者的78.3%;学生党员中女生人数占56.8%。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感慨:“学校取得的每一张成绩单上都凝结着复旦女性的聪明才智、勤奋汗水。”
“请不要把我看作一名女性,请把我看作一名呼吸危重症救治专家!”
过去的2020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对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教授李圣青而言更是如此。去年此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当时,作为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领队,李圣青正率领团队在武汉光谷重症ICU病房经历一场鏖战。令她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央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请她谈谈作为一名女性参加危重症新冠肺炎救治的感想。没有丝毫犹豫,军人出身的李圣青几乎脱口而出:“此时此刻请不要把我看作一名女性,请把我看作一名呼吸危重症救治专家,我们每天都在和死神抢病人。”
冲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女性是绝对的中坚力量。李圣青回忆,华山医院第4批援鄂医疗队的215名队员当中,有190名女性队员。为了“战疫”,她们出征前纷纷剪短了满头秀发。
第一天进病房救治患者的21名冲锋敢死队当中,就有16名女队员;给第一位危重症患者插管上呼吸机的4名队员当中,就有2名女队员,其中有一位是90后的护士;给第一位危重症患者上ECMO的8名队员中有6名是女队员......在武汉光谷的病房,每天都可见到不及氧气瓶高的年轻护士,推着氧气瓶在走廊飞奔着去抢救患者。李圣青感慨,新时代的女性既可以柔美也可以坚强,既可以无邪也可以知性,既可以温婉也可以豪迈,“国家需要,我们就是战士!”
不止是李圣青,在这场抗疫战争中,还有诸多复旦女学生的身影。去年疫情期间,外文学院2018级俄文系本科生张君慧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学院党委组织的“语疫”线上多语翻译志愿服务队。彼时的上海作为外防输入的一线,在医院和入境人员较多的社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病患语言的沟通成为了一个难题。针对痛点,张君慧和团队的伙伴们活用专业知识和新媒体技能,参与完成了社区版和医院版的《预诊预判交流多语种口袋书》,并24小时轮流值班,为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翻译支持。“语疫”服务队因此荣获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谈及那段经历,张君慧感慨:“我这才深刻理解学院院训——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如今,已是预备党员的她还参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讲解词的多语种翻译,在学思践悟中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一个半月筛选149株菌,她研发的苹果酒带着百姓脱贫致富
一部《山海情》的热播,让脱贫攻坚的不易被更多观众熟知。尤其剧中凌一农教授带着金滩村农户种植双孢菇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殊不知,在复旦大学就有着与剧中相似的情节。在云南永平,生命科学学院吕红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为当地量身定做开发了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苹果酒技术,并建立C9品牌,助力脱贫攻坚。
2018年,吕红接到了一项任务,与云南永平合作建立复旦大学和阿庆嫂的酱菜研发基地。“我只会吃酱菜,不会做酱菜呀!”这可让吕红发了愁。怎么运用技术帮助当地发展?带着这个问题,同年10月,吕红第一次前往当地调研。在参观的过程中,一个灵感在她脑中形成。吕红告诉厂商负责人:“你们用蔬菜做原料发酵产生的是酱菜,酱菜5块钱一斤,如果要用当地的水果做原料,发酵产生的酵素可以卖到500块钱一斤。”听到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当地工作人员兴奋极了,在一个月内买来30多个大缸准备做酵素。
但吕红发现,按照厂家现有的生产方式,一来质量无法均衡,二来无法实现工业化的规模生产。于是她便带领团队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攻关,在一个半月内前后筛选了149株菌,进行30多种条件优化,最终选定了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团队在品尝后,一致认可这种酵母酿出的苹果酒口味最佳!”吕红说,技术攻关了,下一步就是创立品牌投产。在女儿和女婿的帮助下,她们设计出了建立C9品牌。“C取自苹果酒的英文名cider,同时也寓意着China。9是酒的谐音,寓意长长久久。”吕红介绍,联合当地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她们在云南永平建立了当地第一条现代化生产小试示范线,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水果加工附加值,带动了苹果种植,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当地产业的提档升级。如今,她们正牵头帮助当地申请苹果酒行业标准,下一步还将助力建设当地c9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
解决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她们冲锋在一线
女性不仅在脱贫攻坚事业的画卷上留下一笔,在关键技术领域,亦有女性的声音。
复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璇教授回忆,不少企业都找过她,希望她能够开发我们自己的工具。校长许宁生关心地问:“曾璇,能不能为国家解决难题?”
“校长,我们团队如今兵强马壮,应该可以为国家解决这个难题!”曾璇的回答信心满满。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完成技术攻关,她带领团队埋首苦干,尚在校外的学生也被叫来远程协作,终于收获了成功。
在精密分析、生物医药等高新领域的关键技术均可以看到复旦女性的身影。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俞燕蕾的研究被学界盛誉为“让液晶随光起舞”。她开创了全新的光控微流体技术,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细小管线是研究的核心所在,仅仅通过光照就能推动微量液体在其中运动,而在过去这需要大型设备才能驱动。俞燕蕾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作用于科学前沿,还有望应用到个人健康的生活领域。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漪带领团队开展视觉和脑损伤后修复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为失明和偏瘫病人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主任、教授史慧静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妇幼健康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知识能力“七大要素”,呵护最柔软的生命.......
“复旦女性积极活跃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第一线,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对口援建、志愿服务,教书育人等事业当中勇担使命,真正贡献了巾帼智慧,半边天力量!”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广大复旦女性要自觉把个人梦融入立德树人、民族复兴等伟大事业,书写更加精彩的新篇章,努力创造巾帼不让须眉的新业绩。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