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一部电影陪孩子跨年,我会强烈推荐《心灵奇旅》。
它不但能让孩子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梦想是什么。更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梦想,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学会感谢那些生命中照亮过自己的人和事。
在未来的人生中,更好地找到人生的方向,会想要珍惜那些生命中的小美好。
如果说这部剧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目标感。
为什么目标对精彩人生如此重要?
家庭教育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或许你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01
有目标和无目标
人生体验截然不同
主人公乔·加德纳在一所中学里兼职做音乐老师。
但对于他来说,老师?未免太普通了。
成为音乐家才是他的人生目标啊。
有一天,学校说他可以转正了,五险一金、人生有兜底,可以说是拥有了一个“铁饭碗”。
像很多妈妈一样,他的妈妈高兴极了,认为这就是他人生的最好归宿。
但乔却高兴不起来,他对自己每天做的事没有投入感,感觉都被外力推着往前走。
他觉得在聚光灯下弹钢琴,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正当他犹豫去不去学校入职的时候,乔偶然参加了知名爵士乐队面试,靠一段 Freestyle 演奏赢得偶像认可,并邀请他当晚一起来演出。
乔高兴极了。
他觉得这样的演出对自己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可万万没想到,他居然在回家的路上摔死了。
这一跤,把他摔到了“天堂”。
但乔可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不能接受这么错过来之不易的演出机会。
对他来说,演出才是他的人生:
“我不能死,我的人生才刚开始。”
于是,他开始了重新投胎之旅。
他不小心闯入了“生前之地”,在这里聚集着尚未出世的各种灵魂。
找到属于自己“火花”的灵魂,就能得到去往地球的通行证,变成地球人。
可“火花”是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乔在这里遇到了“冥顽不灵”的灵魂,它就是厌世的 22。
22 已经在“生前之地”不报任何希望地活了几千年,它以碌碌无为为乐,根本不想去地球转世。
乔被任命为 22 的导师来帮它寻找“火花”,但是22根本不想去。
他跟 22 说:反正你也不想去地球,不如我帮你激起火花,你把通行证给我,让我回去。
22 一听,也行,不去地球怎么都好说。
一个为了人生目标,拼命找回地球的机会;一个没有目标,无所谓何去何从的灵魂。
就这样,二人达成友好协议,各取所需。
经过艰难寻找,阴差阳错间,乔和 22 身份互换来到地球,22 变成了乔,乔变成了一只猫。
借用乔身体的22, 第一次感受到食物的美妙,第一次感觉到和人畅聊的愉悦……
对 22 来说,成为人类好像有点美好。
它竟然对地球上的世界,有点留恋,有点想留下来了。
当从地球返回“生前之地”时,22 居然点亮了火花。
终于找到答案了,22的火花就是——“成为人的意愿”。
只有当它自己有强烈的活下去的目标,它才可以点亮火花。
到底什么才是生命的火花?
爱上生命,才能激活生命的火花。
人只有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完成小目标带来的幸福感,才能在实现目标后继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比如,再次吃到一块美味的披萨。
电影的最后,乔破例返回地球时被问到:
“那你认为你会做什么?你将如何度过一生?”
乔说:
“我不确定,但我知道,我将珍惜每一分钟去活着。”
或许,这也是乔带给我们的启发。
而转世之前的22也像一个没有目标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总是无法逃脱一种感觉:
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为了其他人——我的父母、老师、教练,除我之外所有的人。
“缺乏目标感”的22,不想转世投胎为人,因为没有目标,就一直逃避。
这就是我总想逃离的原因,我从未觉得这就是我要做得事情,或者想要待的地方。
有目标的乔与无目标的22形成鲜明对比,人生体验截然不同。
我们的孩子也一样。
如果孩子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想取得的成就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取得这样的成就,那么就不会失去学习的动力。
他们会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他们自己所选择的目标。
有“目标感”,是孩子拥有快乐而满足的人生的根基。
02
为什么目标对精彩人生如此重要?
畅销书《目标感》中写道:
目标是通过让人超越自我并投入到一系列的活动中,来带给个人满足感的。
有目标的人不再思考自身,相反,会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或问题。
当他们激发全部身心力量来寻找一个解决方案时,他们可能发现从未想到自身所具有的力量:未曾尝试的才华、新的技能、未被开发的精力……
真正的目标是一种终极关切,是关于“为什么”问题的最终答案。
简单讲就是: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为什么这很重要?
为什么这对我和我之外的世界如此重要?
为什么我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目标是隐藏在短期目标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驱使我们大多数日常行为背后的动机。
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那么短期目标和动机就通常不会有什么结果,并且很快就会消失在毫无方向感的活动中。
就像迷失在“生前之地”的22一样。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进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问一位同学:
“如果你掉进了水里,能保证你不沉下去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情急之下,这位同学给出了一连串的答案:
“漂起来?踩水?拼命踢脚并把头仰起来?”
“不对。”
皮亚杰怒声喝道:
“你必须游泳,并且要朝着一个方向。你必须向前。那会使你保持镇定 。另外,你还可能会到达某个地方。那就是平衡在发展中的作用,它是稳定向前的,不要试图停留在某个地方。”
从长远来看,这个游泳的比喻能够回答上面的问题。
判断孩子是否茁壮健康成长,要符合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1. 朝着有意义的目标前进
2. 一系列的社会支持与这一努力是相匹配的
这个孩子就完全可能茁壮成长。
不过,有的家长反驳了:不对啊,有时候孩子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常常不进反退。
别担心,心理学家曾发现过一个令人惊讶的模式:
当一个学习者努力应对艰难的新挑战时,其技能在一开始往往会有下降,他会在以前看似简单的任务上犯错误,这就是“J”中间的下凹部分。
一旦学习者渡过这个低谷,其表现就会迅速上升到新的高度。
所以,有些看似“愚蠢的错误”,只是成长中必经的过程。
这就需要父母的辅助和指引。
03
家庭中的目标感培养
父母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来获得目标感?
父母要时刻保持一个认知:自己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而非“广”。
那么,父母在培养孩子发现人生目标感上,如何才能做到最有成效?
1、告诉孩子你在工作中获得得目标感和意义
对于多数人来说,工作是获得自豪感和目标感的来源,但是极少有父母和孩子分享这些。
著名的家庭研究学者史蒂芬妮·孔茨说:
“富裕阶层和中产级家庭的父母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跟孩子解释他们做的事情的价值所在,而不是传递一种权力感。”
如果孩子只看到工作的物质报酬,他们就无法理解工作是如何服务于重要的社会需求,并满足于我们个人的目标感的。
对工作更深层意义模糊不清,会滋生孩子的冷漠和 愤世嫉俗。
如果想要孩子深入的理解这种自豪感,就必须用生动的细节和孩子进行表达和探讨。
这就需要父母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对人生目标的真实感受。
能够向孩子吐露这些心声的父母,也会成为孩子心中令人钦佩的榜样。
孩子也能找到竖立自己目标的“参照物”。
2、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
父母可以介绍孩子认识其他成年人,他们也许会触碰孩子兴趣的火花。
研究表明,有目标的年轻人经常会向家庭之外的人寻求建议和启发,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父母应该积极让孩子认识一些能够激发他们的人,并且尽己所能支持孩子的使命。
几乎每个拥有高目标感的人,都有家庭之外的“导师”。
这些导师帮助孩子发现、定义他们要追寻的东西,并以多种方式追逐他们的目标。
所以,只要有可能,父母都要尽力去介绍孩子认识一些能够知道他们的人。
3、让孩子从责任中获得一种力量感
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个准则:
“你在这个世界上做得每件事情都是重要的。”
每当有机会出现时,父母都应该向孩子明确指出这一点。
比如,当孩子主动洗碗时,要对孩子表示肯定和感谢,因为他的付出,我们才有干净的盘子可以用。
向孩子传达力量感,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们是有吸引力的,并且有能力的。
04
究竟是什么塑造了真正的我们?
有目标感的孩子,会珍惜活着的每一分钟。
目标感,是人生美好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而培养孩子的目标感,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
父母要经常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孩子引向一些有前景的选择上,并帮助孩子做筛选,思考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如何与世界的机会和需求相匹配。
找到方向感的关键,是帮助孩子发现人生的目标。
父母可以支持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探索有目标感的人生方向,并提供更多发现可能目标的潜在的资源。
要记得,我们在其中扮演的是支持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的角色。
因为这场剧的中心舞台是属于孩子的。
父母尽所能提供的帮助都是间接而非直接的,这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看到这里,请和孩子聊聊下面的问题:
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为什么如此在乎这些事情?
为什么这件事对你很重要?
过上好日子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做个好人意味着什么?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对话,会触发孩子内心的思考,让他产生一些有目标感的想法和行动。
不仅仅对于孩子有帮助,也会为父母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孩子内心隐秘的愿望和梦想,在如何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支持上,给父母提供丰富的洞见。
对父母来说,不要试图为孩子直接创建一个人生目标。
父母无法帮助孩子完成识别目标的任务,也无法选择孩子的个性,为他编写人生剧本。
但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很多选择。
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些选择中个人和社会的价值,以及如何制订切实的计划去追逐这些目标。
作者:哒哒兔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布谷学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