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我们能为社会做怎样的设计;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开发字体设计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新的运用方式;如何将设计融入人类主观需求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当中……说到设计,我们会想到设计是城市创新的驱动,是推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源泉,但设计同样也应当贴近城市生活,从细微之处的改变来温暖人、感动人。
在凛冽冬日,不妨带着这些心中的疑问走进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世博会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有温度的设计——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暨“2010上海世博”十周年创意设计作品展》。展览从城市生活需求出发,在一系列设计实践及设计思考中展现设计的温度,折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人文关怀。
本次展览包括了六大板块——推陈出新、开启新时代字体设计应用的“有大美的汉字”板块;让传统文化重新融入现代文明,让经典非遗生活化的“有活力的非遗”板块;展现城市生活人文空间设计中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追求的“有器度的书房”板块;连接着城市人的情感,反映城市人对生活态度的“有情怀的城市”板块;将艺术与科技融合、用技术的变革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意思的交互”板块,融合演绎世博文化与传播国家城市发展新理念的“有热度的世博”板块。展出的近100件作品是近年来不同领域设计成果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本次展览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作品展现了近年来的设计创新成果。在一系列设计实践及设计思考中展现设计的温度,折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丁波在观展后表示:“有温度的设计包含了设计的善意、设计的哲学思考以及设计释放出来的人文关怀精神。进一步为高水平青年创意人才与有社会责任的青年新锐设计力量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来自“有大美的汉字”板块的汉字字体设计用亲切熟悉的文字体系触发了人们新的感受。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字体工作室主任王静艳表示,“汉字”这个充满魔力的词语,注定了汉字字体设计的襟怀——与传统文脉紧密相连,怀抱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并且在今天传承传统的艰难求索中尽心尽力。近年来,我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是我们生存的精、神、气,于是,返本归源成为理智而负责任的选择。然而,重启不易,我们正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感念万千的任务:进行整个民族的传统启蒙,让那些飘散在传统天空陌生的文化碎片,组合起来,重构成为理性的体系之城。汉字之于古代社会,是传承,是精神文化和沟通往来的基础;之于现代社会,是进行文字沉淀、文化交流、文明创造的基础,是信息社会进行信息流通的基本载体。在这个背景下,汉字字体设计走上了它命运的舞台,在短短几年间成为备受关注的学科方向。在这个人人消费字体的年代里,汉字字体设计必将更多与社会民生关联,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其在设计学科中的重要性,它不但是基础课,也是专业课,涉及到语义学(含义、内容、概念)、符号学(外观、风格、视觉语汇)和语法(它将如何应用),训练的是学生的逻辑能力、视觉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展览中还呈现了近年来汉字字体设计领域的新作品、新思路。参展作品中,有的是已经服务于大众生活的成熟的市场产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十年间字体行业的璀璨成果;有高校师生的作品,体现了产学研的一体努力;也有专业字体设计师的作品,表现出更为强烈的个人色彩。所有作品共同讲述了汉字之美。展览在呈现现有成果的同时,更是对汉字字体设计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
展览中同样引发人们关注与思考的还有关于城市文化空间以及城市环境保护的内容。在“城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多媒体展项中,不仅体现了设计本身的功能和美观性,也向观众传达了现代设计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展览从上海崇明的国际生态岛建设引发对鸟类栖息地环境保护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等问题的思考。展项探讨设计在索取资源和反哺自然之间的平衡作用,让观众体会到在“生态优先”的发展原则下,设计如何提供环境持续的活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常务副系主任董春欣所带领的团队负责了这个展项的设计与制作,包括对于崇明岛鸟类的绘制。崇明岛是鸟类在南北半球之间迁徙的“驿站”,当地人爱鸟、护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鸟类的栖息地。展览注重“发现”而非预设,原本地呈现崇明岛上生态系统的建设,引发对人类发展如何与自然生态达成平衡,如何寻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思考。展项希望建立事物本质与观众的联系,让观众感受人、鸟、自然之间的关系,思考在进退之间,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有温度的设计——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暨“2010上海世博”十周年创意设计作品展》站在了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的重要转折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为当下和今后的设计方向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考。设计可以改变城市,可以赋能产业,更可以带来温度,在温暖你我的过程中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