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里不仅要有语文,还要有学生。
01
记者:和一些小语界的名师不同,我感觉您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更容易被一线教师学习和模仿。如果一线教师想学您,您更希望他们学您的哪一点?
于永正:如果想学我,就要多练基本功,比如,写一笔好字,会朗读,善于钻研教材,写一手好文章。语文教学说到底取决于教师的语文素养,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教师怎么教都能教好。
教师写字漂亮,在黑板上示范,学生便很容易掌握汉字的写法。教师朗读能力强,比空谈哪里要停顿、哪里要重读等效果更佳。
小学语文造句很多,教师不可能只根据教材造一个句子。例如,用“袅袅”造句,书上的例句是“茉莉花的香味袅袅钻进我的心中”。这其实只采取了“弥漫”一个意思,如果仅限于此,就把书教死了,狭隘了。但如果教师将“袅袅”一词用于炊烟、歌声的描绘,就给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叶圣陶说过,教师要多写下水文,多写写、练练,这样再看学生的作文才能知道写作难点在哪里,进而指导学生怎么写。
我希望教师们不要学我的技巧、方法,要多练基本功。另外,教师心里不仅要有语文,还要有学生。许多教师的眼里只有语文,没有学生,目中无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课堂专注度、学习习惯。
教师是教育工作者,是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从育人的角度教语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否则谈不上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成绩。
02
记者:课堂上,您有时为学生唱几段京剧,表演惟妙惟肖。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酷爱京剧。您觉得京剧在您的教学生涯中有怎样的作用?您是否建议每位教师都能掌握或学习这门艺术?
于永正: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有点艺术细胞,这样才能在语文课上,把枯燥的文字变成视听享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
我的课堂上经常有朗读和表演,形象化的东西多一点,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乐趣,把语文教活,而不是把本该活泼的课堂变得鸦雀无声。
其实,艺术对于成就一个人的作用非常大。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对人的熏陶、对灵魂的净化、对想象力的激发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对来说,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艺术,就会缺少一点儿灵气,可能会把有生命力的课堂扼杀了。而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东西,很多学校没有音乐课,是很令人遗憾的。
教师不一定非要喜欢京剧,当然喜欢京剧更好。老实说,京剧的唱念做打、独白等对我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启发。
我看了《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一书,发现雷夫老师经常让孩子们演戏剧。虽然表演的场景很简单,但孩子们的投入程度非常高,在表演中了解了戏剧人物,懂得很多人生哲理,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
03
记者:您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您看来,您的教学生涯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可以重来,您会怎样当教师?请您分享一下您的心得。
于永正: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年轻时不会教,不懂得教育规律,跟着感觉走。过了40岁之后才明白一点门道,真正懂得教育是怎么回事,进入自由王国是50岁以后。这一点我非常佩服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实,教语文很简单,一是多读,二是多写。
在小学阶段,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多学国学,背诵古代经典名著。幼时背诵的东西记得非常牢,一生难忘。但是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已经退休了。现在,许多学校重视国学诵读,这是好事。如果我在教学生涯中更注重这一点,我的学生就会更优秀。
我的学生武亚娟给我讲了几件事。她的爱人回家后跟她说了一些单位的事,说到气愤处吐出几句脏话,她的儿子对爸爸说“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吃饭前,她叫儿子吃饭,儿子不坐,说“长者立,幼勿坐”。她与儿子下棋,连输了5盘,恼得离席,儿子又说“不如人,当自砺”。
这个孩子之所以这么懂事,就是因为武老师在儿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背诵《弟子规》等古代经典中的一些精华,益处也显而易见。
我还有一个遗憾是对学生写字重视不够,或者说没有按照习字规律去教。如果可以重来,我想按照描红、仿影、临帖的习字规律去教,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都要这样。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写字不好,应该引起重视,等孩子上了中学再强调就已经晚了。我现在写字都用电脑,很多字不会写,是个不合格的语文教师。
04
记者:您的女儿走上教育岗位前,您写了《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如今看来,这些建议依然让年轻教师受益匪浅。除了这些建议,您是否还有其他观点和教师们分享?
于永正:我写那些文章主要是给年轻教师管理学生提的建议。除了教育管理之外,我建议教师们多读书。
读书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要想让学生有所改变,就应该让他养成读书的习惯。我建议教师们多读名人传记,尤其是教育家的传记。
我喜欢教师一边教学一边实践,多反思,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成长。一节课后、一个学期后,常反思自己教学的优与劣,会更快地成长。
其实,任何一堂课,一定有优点,也一定有值得改善的地方,而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慢慢积累,会更快地成为名师。很多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也没有长进,主要原因是他一直在简单重复,原地转圈。
我还建议教师多与同事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会有更多启发,好多事情想不通,但沟通之后就明白了。交流时,我建议最好找高手。弄斧就要到班门,跟有经验的教师、名师交流,会有更多、更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张贵勇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中国教师报摘自源创图书《读书成就名师》(修订本),张贵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图丨本报资料图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